汤氏家学门风中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1-03-31 来源: 吉林省纪委省监委 作者:佚名
家风传承深蕴着传统的文化精髓,彰显着民族的精神风貌,维系着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可谓价值观建设的支柱力量。汤霖、汤用彤到汤一介祖孙三代的家学门风传承,就典型地体现出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及其变迁之迹。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汤氏家训核心和家风根本
汤门乃书香世家,名士辈出。《汤氏宗谱》载其为商汤后裔,与“中国的莎翁”汤显祖同宗。汤一介的祖父汤霖(号颐园老人)为官清廉,还开馆授徒,倡导新学。1911年6月,汤用彤兄弟与其父门生20余人于北京万牲园为汤霖庆寿,画师吴本钧绘《颐园老人生日宴游图》纪此盛会。汤霖为该图所题跋文,凝铸了其家学门风的神髓,是他留下的最有思想价值之遗产。题跋先介绍游园祝寿缘起,再述其平生志业及对时局变迁的认识和态度,最后记录同游人员。现行有关著述,对之辗转引用,多生错讹。今据汤家原件,全录于下:
右图为门人固原吴本钧所绘。盖余生于道光庚戌年,至今年辛亥,岁星之周,复逾一岁。门人之宦京者怂儿辈,将于余生日置酒为寿。余力尼之,陈生时隽谓余:“先生恒言京师危臬不可居,行将归隐,嗣后安能如长安辐辏,尝集处耶?京师旧三贝子花园,今改农事试验场,于先生生日为长日之游,湔俗繁缛之仪文,留师友追陪之佳话,不亦可乎?”余无以却之,乃于六月十三日为游园会。游既毕,吴生追作此图。
余维人生世间,如白驹过隙。寿之修短,夫何足言。但受中生而为人,又首四民而为士,有所责不可逃也,有所事不可废也。余自念六十年来,始则困于举业,终乃劳于吏事。盖自胜衣以后,迄无一息之安。诸生创为此游,将以娱乐我乎?余又内惭,穷年矻矻,学不足以成名,宦不足以立业,虽愈中寿,宁足欣乎?虽然,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固吾人立身行己之大要也。时势迁流,今后变幻不可测。要当静以应之,徐以俟之;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然则兹游也,既可收旧学商量之益,兼留为他日请念之劵。抑余身离国都前,所愿诏示诸生者,盖尽于此。
是役从游者,固原吴本钧,印江陈时隽,南昌黄云冕,湖口刘太梅,乐安秦锡铭,蕲州童德禧,黟县舒孝光、舒龙章,德化徐安石,同里石山倜、邢骐,外甥赵一鹤,婿项彦端,外孙邢文源、又源,及儿子用彬、用彤,孙一清,孙女一贞等都二十余人。
宣统三年六月廿五日颐园老人汤霖记
文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是汤霖融合儒道精义的为学大要,也是他立身处世之宗旨。“事不避难”典出《后汉书》中虞诩所言:“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强调面对艰险,合乎道义就不畏惧,要当仁不让地担负起责任。“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则指安心当下地位,生活简约自然,随遇而安,努力做好自身应当做的事情,而不羡慕分外之诱惑。处在这种道法自然的生命状态下,就可以达到无欲则刚的境界,从而无不安适。
汤用彤一直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视作为人与为学的准绳。他认为,中国学术不仅是纸上学问,更是一种人生的践履功夫和修为境界。汤用彤这种生命气象与风骨,同样显现在汤一介身上。汤一介身处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转型时代,作为中国文化的“守梦人”,他展示出传统“士”人的气质:谦逊好学、心忧天下而弘道不懈,并以此引领了时代思想的发展。他暮年主事《儒藏》工程,并主编完成九卷本《中国儒学史》,系资料最翔实、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的儒学通史,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他发起的十卷本《中国经学史》、五卷本《儒释道三教关系史》和《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研究课题,皆在有序进行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担当和文化自觉的精神及其对民族复兴所做的艰辛努力。
汤一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源自“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祖训。他暮年心境与其父一样,总想做些公益事业,并视为义不容辞之责。与其父相比,汤一介更加关注现实社会。对此景海峰教授指出:“处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民族复兴的大时代,汤一介先生顺应历史潮流,尽其所能,为当代的中国文化建设殚精竭虑、贡献力量,已经做到了他个人的极致。正所谓‘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践行祖训,蔚为大成矣。”他用一生演绎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门风祖训,且加以发扬光大。
立身行道,心系天下
——汤氏门风世德与家国情怀
“以天下为己任”的汤霖在《颐园老人生日宴游图》题跋中表露了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与忧患意识。此后不久,武昌起义,民国建立,世事的发展正如他所预见。此前一年,汤霖在《与连方伯书》中也说:“京师尘俗,时局奇变。抉伍胥之目,不可以五稔;化苌弘之血,奚待于三祀。投老穷居,不与人事,宁可自投浊流乎!”这说明他已深知清廷危局无可挽救,就像他时常吟诵的《桃花扇?哀江南》中所述“眼见它起朱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的情形。他期望子弟“静以应之,徐以俟之”,“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意为在当时复杂环境下,应静观变局,审时度势再决定出处;既不要急于追求功名利禄,也不要沉迷逸乐而消磨意志,当以进德修业为务。
汤霖对仕途并无兴趣,却对学问颇有所求,且因尽职吏事,以无暇著述为憾。在汤一介心目中,祖父是一位淡泊功名利禄、不喜游乐的读书人,因此在跋中祖父对同游者说,希望通过这次聚会,“收旧学商量之益,兼留为他日请念之劵”。在“学问”之道上,汤用彤和汤一介都未辜负汤霖的期望,弥补了其“学不足以成名”之憾。
汤霖在这次游园后,就南归故里。此前他致友人书中已见其归心之切:“某久宦无成,亟思归老。会适所愿,得遂初服,至慰至慰”,“家有薄田五十,扶桑三百。采菊东篱,则南山在前。送客虎溪,则佳宾时过。拟于明仲初秋言归旧里,绝拘束之种种,返合疏之噩噩”。他回到故乡后作了一副对联:
双寿一百廿二年,挑灯课子含饴弄孙,且喜磊落英多,家庆国恩膺厚福。
同行十万八千里,揽辔登车束装倚马,相与殷勤慰藉,海阔天空快状游。
汤霖年逾花甲,始得返乡,虽然从甘肃到京城再回黄梅客旅颠沛,但他仍宣训示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子孙亦多成英杰。汤用彤在回忆父亲时说:“幼承庭训,早览乙部。先父雨三公教人,虽谆谆于立身行己之大端,而启发愚蒙则常述前言往行以相告诫。彤稍长,寄心于玄远之学,居恒爱读内典。顾亦颇喜疏寻往古思想之脉络、宗派之变迁。”汤用彤对历史文化的认识都深得家学滋养。
汤霖逝后,汤用彤兄弟把《颐园老人生日宴游图》制成卷轴,并邀欧阳渐、柳诒徵等师友题诗,汤一介又请启功、欧阳中石等名家续题,文辞甚佳。这对后辈来说无疑是极好的亲情见证与家风熏陶。自汤霖提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于吏事尽责,于学问尽心;至汤用彤尽瘁于治学,然于民族大义,从未丝毫退却;及至汤一介,虽多坎坷,亦终生勤勉为学,为新时期民族文化发展构建哲理支撑。先贤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汤门三代,诗礼传家,国事亦家愿,家风融国风,此即是矣。
当今虽已不再是汤霖所处的风雨如晦的年代,但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大潮中又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当今又有了新的表现形态,理应成为做官操守、为政品德,以打造一支在艰难险阻面前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大事难事看担当”,这既是作风整顿之需,也是岗位职责所在。
家为国本,家正邦兴。在民族传统中,“家”是生命成长的重要“道场”。发掘和弘扬汤门这样有道义担当、以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的家风,既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亦可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赵建永,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ccdijl.gov.cn/ztjc/jf/202011/t20201102_7687554.html
- 上一篇: 陈云:“国家机密我怎么可以在家随便讲?”
- 下一篇: 陈云:“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