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世范》:俗训垂后世 世范化民风
发布时间:2021-03-31 来源: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南宋时代衢州名士袁采(约1140-1195年)所撰的《袁氏世范》,是一部独到的以“俗训”为务的人世伦理教化著作,被誉为“《颜氏家训》之亚”。
袁采,字君载,南宋西安县人(今衢州市区)。他的生平事迹除见载于地方志外,仅见于同时代人杨万里荐举袁采等四人政绩的奏状和朱熹《与漕司札子》。他早年做过太学生,是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在萍乡县任主簿后,辗转于浙江乐清、福建政和、江西婺源(当时属于徽州)三县等地担任知县,最终官至监登闻鼓院。他任职时,致力于清明吏治,施政勤勉。明清以来的乐清、政和县志都对其褒扬有加。杨万里奉命调查官员政绩时,特别提到时任徽州婺源县知县的袁采,称赞他“三衢儒先,州里称贤,励操坚正,砥行清苦,三作壮县,皆腾最声”,三任知县时都蜚声乡里,特别是到婺源以后改革弊政,“自是诸邑之民,皆得安堵”。
以治家格言为主体的这本《袁氏世范》可谓是将施政之经验与牧民之体会结合的难得佳作,并得以流传于世。《四库全书提要》曰:“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复详尽,所以砥砺末俗者极为笃挚,明白切要览者易知易从,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成书以来700多年间多次刊布,在西方汉学界也引起重视,并有译本。
《袁氏世范》的读者设定与以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和北宋司马光《温公家范》为代表的家训类著作不同,以平实而明白的语句,浅显而直率地论述。袁采希望“田夫野老,幽闺妇女,皆晓然于心目间”。这部书起初想的名字是“俗训”,以论“世俗事”,内容超过一般家训的范围。但作者同僚刘镇(1110-1165年)读罢,称赞其“岂唯可以施之乐清,达诸四海可也;岂唯可以行之一时,垂诸后世可也”,于是在代序中名之为“世范”,其刊行时间据袁采本人后序所述,为1190年(绍熙元年)。
居官居家本一理
“士大夫居家能思居官之时,则不至干请把持,而挠时政;居官能思居家之时,则不至很愎暴恣,而贻人怨。不能回思者,皆是也。”
“居官当如居家,必有顾藉;居家当如居官,必有纲纪。”
这两段话是本书第二卷“处己”的中心段落,后人识语所用重复的标题可谓是“反复丁宁”。在南宋时代,士大夫往往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居家省亲,或任职于各地,寄居乡里和在任上时,听取的消息不同,面临的人际关系不同,对自己操行的要求却是相同的。一方面,在乡里应当注意自己的官员身份,决不能因自己的权势而跋扈,另一方面,在任上应当勤勉克己,决不能因为自己的权力而结党营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是在乡里还是任上,都要反思自己在不同场合的行为,以自我约束。
“士大夫相见,往往多言某县民淳,某县民顽,及询其所以然,乃谓见任官脏污狼藉,乡民吞声饮气而不可言,则为淳;乡民列其恶而诉之州郡监司,则为顽。此其得顽之名,岂不枉哉?”
世风如何,是人们常常议论的话题。自古以来,对各地不同乡俗的评价不绝于耳。袁采这段简短的叙述,概括了士大夫之间乡俗评价的要害之处。无论是民风淳朴,还是民风顽劣的议论,其实都来自于官民互动之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官有科付之弊
“大凡居官莅事,不可不仔细,猾吏奸民尤当深察。若轻信吏人,则彼受乡民遗赂,百般撰造,以曲为直,从而断决,岂不枉哉?间有子弟为官,懵然不晓事理者,又有与吏同贪,虽知其是否而妄决者,乡民冤抑莫伸,仕宦多无后者以此。”
为官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当地形形色色的势力以各种方式结交相关人员,以求好处,这就为裙带关系提供了发展空间。有时家人子弟也卷入了这样的裙带关系网络,和中下层官员一起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为官者即使发现,自己想保持清白,就十分困难了。
《袁氏世范》所表现的不仅是一位勤勉于治理、关心民间疾苦的地方官员从政、治家的经验总结,更是一位希望把中华传统文教从士大夫阶层逐渐推广到山野村夫、妇孺乡鄙的教育家。如今,诸如“小人当敬远”“党人不善知自警”“厚于责己而薄责人”等早已成为世人做官、交友、治事的至理名言。
(衢州市纪委市监委)
原文链接:http://www.zjsjw.gov.cn/ch112/system/2020/11/17/032808891.shtml
- 上一篇: 穿越时空 共赴一场清廉之约
- 下一篇: 开国少将姚醒吾的红廉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