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法制建设 > 正文

保护文化遗址 丰富文化活动 发展文化产业喀左以文兴城之路越走越宽阔

发布时间:2023-09-03    来源: 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    作者:佚名

  红山文化遗址保护逐步推进,文化演出活动形式多样,文化产业发展行稳致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斐然……近年来,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文化事业不断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城乡之间文化发展差距日渐缩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如今,“文”字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已浸透喀左大地,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合力,不断推动喀左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人文荟萃的喀左一路踏歌而行,持续追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一曲曲文化之歌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文化的“种子” 扎根大地

  玉出红山,礼行天下。

  五六千年前,红山先民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创造了具有礼制雏形的“坛、庙、冢”祭祀建筑群和独具特色的玉器,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红山之光,照耀喀左。

  喀左县地处大凌河流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中,以东山嘴祭祀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坛、庙、冢”祭祀建筑群,更是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

  东山嘴祭祀遗址位于喀左县兴隆庄镇章京营子村,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宗教祭坛,被考古学界称为“中华第一祭坛”。经过1979年和1982年两次发掘,遗址共揭露面积约2250平方米,除北部边缘尚有待清理外,已大部分发掘完毕。

  东山嘴祭祀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泥质红陶片、彩陶片、之字纹褐陶片、泥质黑陶片,少量的打制石器、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双龙首玉璜、绿松石鸮鸟两件精美玉器,以及红陶裸体孕妇塑像等文物。其中,出土的人物塑像技艺精湛、比例合理,美术专家称赞其为“东方维纳斯”。

  根据遗址结构和出土的文物,考古专家认为东山嘴祭祀遗址系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举行某种祭祀活动的中心场所,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对研究我国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从远古到秦统一前的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红山文化的祭坛和积石冢、女神庙,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火花,是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从而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到了五千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考察东山嘴祭祀遗址后感慨地说。

  多年来,喀左县高度重视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合理保护和利用包括东山嘴祭祀遗址等在内的红山文化遗产。创新拓展红山文化遗址保护方式,科学探索“文化+数字”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文物与文化遗产内容数字化和传播智慧化,打造独具特色的“数字化”红山文化产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进,让文化遗址焕发新的光彩。

  文化的“鲜花”竞相绽放

  “以前,我们想看点文艺节目,得等好长时间。现在,县乌兰牧骑和其他文化团体经常在附近举办文艺演出活动,大家伙儿聚在一起看节目、话家常,感觉特别好。”家住喀左县的退休职工张秀英高兴地说。

  一直以来,喀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工作,将其作为打造喀左城市品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不断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推出文化活动品牌,支持国有文艺院团乌兰牧骑及其他社会文化团体到基层开展文艺演出活动,不断提升喀左的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具有喀左特色、人民喜爱的蒙古族文艺演出队伍,喀左县乌兰牧骑自1958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二为”方向、践行“双百”方针,把为广大基层群众服务摆在首位,演出范围以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及创作演出民族歌舞为主,以小型戏剧演出为辅,以一专多能的典型特点服务各族群众。发挥少数民族艺术团体公益属性作用,长期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连续10年组织送文化下乡惠民演出,年演出量80余场,受到了上级部门和各族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不断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文艺团体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65年来,喀左县乌兰牧骑深耕这片红色大地,坚持从本地文化资源和蒙古族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一批民族特色突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好剧目,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新需求和新期望。截至目前,已创作出大型民族歌剧《纳布琪公主》,民族舞剧《月亮公主》,大型民族歌舞《查干萨日》《新吉勒塞》《天边的故乡》等一批经典的民族剧目,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广受社会各界的好评。

  队伍好不好,人员是关键。近年来,喀左县乌兰牧骑创新实施了“1+X”基地建设模式,积极建设乌兰牧骑子基地,做好学员业务培训工作。同时,鼓励优秀学员参与文艺演出活动,提高学员的业务实践能力,做到在增加演员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演员队伍的业务能力水平,为传承保护好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应有贡献。截至目前,已建立乌兰牧骑子基地9个,年累计派员辅导人数达300余人次,课时数达1000余小时,年培训学员人数达500余人。

  文化的“果实”挂满枝头

  作为将“文化”和“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再造的新兴领域,文化产业不但可以“产业之兴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还可以“文化之繁荣”凝聚起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有宜兴,北有喀左。

  喀左紫砂以紫砂泥料浑朴厚重、透气性强、不需要添加任何色素便能形成天然水色、环保健康等特点享誉海内外。上千年的烧陶历史,为喀左紫砂带来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属于喀左的紫砂文化体系。

  当下,喀左紫砂被赋予了发展喀左文化产业的新期望。

  喀左县将紫砂产业作为喀左文化产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不断擦亮“喀左紫砂”文化品牌,创意推出带有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华龙鸟、辽宁古果等知名文旅符号紫砂产品,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

  喀左县编制《喀左县紫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落实责任分工,形成紫砂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喀左紫砂”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喀左县充分整合紫砂产业资源,以建立紫陶文化旅游产业园为基础,重点开发紫陶文化公园、物流基地、购物中心、手工作坊、技能培训、模拟操作、古窑参观、茶艺展示等项目,构建独具特色、产业链完善、带动力强的观光购物、手工体验旅游目的地。截至目前,已入驻企业100余家,形成了艺术紫陶、日用紫陶、建筑紫陶三大系列,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数百种。

  为加快紫砂产业人才培养和交流步伐,喀左紫砂公共服务中心积极与职业高中合作设立陶瓷专业,成立了紫砂技术培训基地,建立了2个技师工作站、2所紫砂陶瓷技术培训学校,每年为企业培训紫砂技术工人1000多人。截至目前,开展紫砂培训班6期,培训紫砂工艺师近千人,在紫砂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培育下逐渐将喀左紫砂技艺传承延续下去,为传承喀左紫砂传统技艺、发展喀左紫砂行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如今,紫砂文化产业正在喀左大地上蓬勃发展、越做越大,呈现一派文化“果实”挂满产业枝头的美好景象。

  文化的“记忆”留住乡愁

  留存心中的文化记忆,是人们对家乡的一份眷恋,对家乡的一抹乡愁。对于长期居住在喀左县的人们,文化记忆是那些生活中常见的乡土风情,是那些从小就听的民间故事,是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

  近年来,喀左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传承人认定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6年,“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成功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喀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了稳步发展之道。

  2008年和2018年,喀左县相继出版了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喀左·东蒙民间故事》1至24卷,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这一民间口头文学以书籍的方式留存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喀左东蒙民间故事”,更好地保护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这一非遗项目。

  在挖掘整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喀左县文化馆在传承形式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将原有故事以皮影戏、剪纸、评书、有声书等表现形式进行再现。2020年6月,喀左县被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传习基地”,为喀左县传承发展“喀左东蒙民间故事”非遗项目注入了信心和力量。

  2020年9月,喀左县有史以来层次最高、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学术研讨会在浴龙谷景区召开,国内诸多专家齐聚浴龙谷景区,共同研讨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科学开展提供了经验和建议。截至目前,喀左县已拥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8个。

  2021年,喀左县文化馆完成了“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验收工作。

  在传承保护“喀左东蒙民间故事”非遗项目的同时,喀左县将多个非遗保护传承项目作为工作重点,以展示保护、推荐扶持、参与体验等为主要方式,在做好保护传承的基础上,让非遗项目走到人民群众身边,提高非遗项目知名度。

  恢复中断百年的天成观庙会展演,并成功申报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甘招镇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入选《中国节日影像志》,并成功入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喀左紫砂制作工艺、喀左塔城陈醋酿造制作技艺,成为县级乃至省级重点扶持产业;喀左面塑、喀左剪纸等项目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景区……一个个传统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让喀左这座辽西小城焕发出迷人的非遗光彩。

  当前,喀左县坚持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引擎,稳步走好以文兴城、以文塑城的文化事业发展路径,推动文化遗址保护、丰富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产业等文化事业发展,努力走好一条规模化、创新型发展的新路子,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贡献力量。


原文链接:https://lndj.gov.cn/portaluploads/html/info/477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制网 lzfzw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