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党史故事│上林南陔学校——大明山脚下的“星星之火”
发布时间:2021-04-13 来源: 广西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南陔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上林县巷贤镇卢柱村大卢庄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二层土木结构、四合院布局的卢氏宗堂,占地2816平方米。在五四运动时期,正式更名为南陔学校,并迅速发展成为南宁市上林县最早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革命活动中心。
上林县巷贤镇卢柱村南陔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陔革命据点的成立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控制了我国华南海岸线的大部分,切断了平汉、粤汉铁路。接着日军又准备入侵广西,占领南宁,企图切断由中国通往越南的国际交通线,堵死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物资援助,进而威胁云贵和整个大西南,同时还实施对国民党桂系的诱降工作。
1939年11月24日攻占南宁,30日占邕武线上的高峰坳,12月5日占领邕宾线上的昆仑关。
为保卫西南交通线,1939年12月18日凌晨,中国军队向昆仑关一线发起总攻,打响了蜚声中外的桂南会战”,参加会战的中国军队有9个军17个师,共约15万人。日军方面有第五师团、二十二师团和台湾混成旅团,共5万多人。
桂南会战”期间,日机低飞寻找设在宾阳白岩的白崇禧的指挥部和设在上林巷贤王丈、兆京村的中国军队野战医院,烂炸巷贤的村庄民房,杀害无辜群众,巷贤、万加、大山等赶圩的群众经常被日机轰炸扫射。中共党员谋划建立据点,扶助群众,并开展地下活动。
1942年—1949年间,中共地下党以上林县巷贤镇南陔学校为据点,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和解放战争活动,掩护在邕的中共军队和中共地下党员,自此,南陔学校成为上林县南区革命抗日武装斗争的中心。
南陔学校抗战将士名人榜
南陔师生的革命活动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中共学生军总支部估计学生军即将被解放,便抓紧时机,深入宣传发动群众,积极举办青年训练班、读书会,讲授科学知识,传授革命思想,启发阶级觉悟,培养了大批积极分子,发展了一批党员,进一步壮大学生军中党的力量。上林县的卢哲、卢超杰、周仁清、覃学礼、黄炳麟等人先后在学生军团或干训班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春天,本土进步青年卢玉珊从南宁返乡,成立南陔读书会”并恢复学校。次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南陔补习学校”,卢玉珊担任首任校长,广泛邀请地下党员卢建荣、卢哲、卢超杰等一批思想进步的人士前来任教。将原来卢氏宗堂一楼两边的房屋改造为教室,吸收附近的爱国进步青年、贫苦学生入学,学习《新华日报》《正报》《大众哲学》等书刊,灌输进步思想,启迪革命心灵,培养了大批大量的革命骨干,革命教学活动一直持续到解放后。
1938、1939年,周可传受党中央的派遣回广西工作,在周恩来等同志指导下积极进行党的秘密活动。1943年冬,回到巷贤家乡隐蔽的周可传与卢哲一起,在兆京、卢荻开办夜校,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周可传利用巷贤地区在日军第一次入侵时受到的灾难和损失这一铁的事实,劝导村民蒸尝田筹款购买枪支弹药,做好抗击日军的准备。随后,周可传和卢哲决定举办青年训练班”,组织各村18岁-45岁的青壮年,在大普坪开展军事训练,当人们知道大普军训是为了保家卫国,打击日军再次入侵做准备时,纷纷踊跃报名参加训练,先后有1800多人参加。
1944年冬天,在南陔学校任教的中共党员卢哲、陈衷组织成立巷贤青年抗日自卫大队,并规定:一、不管日军到哪一村烧杀抢掠,都要全力以赴,共同抗敌;二、凡毙敌1人,赏给稻谷400斤;三、在抗日武装斗争中牺牲的,付给一定的安家费;四、一旦日军入侵,以鸣锣或吹牛角为号,及时发出信号。1945年2月下旬,巷贤青年抗日自卫军大队和各村自卫队在俭林山伏击从上林县城往宾阳县城押运物资的日军,击伤日军1名,打响了南区抗日的第一仗。同月,痛击入侵古竹庄日军,毙敌中队副伊藤钍吾等5人,伤敌6人,缴获步枪5支,子弹70余发。在巷贤青年抗日自卫军大队的带领下,巷贤地区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抗日武装斗争的局面,他们相继袭击日军,沉重打击日军,保卫家园。
1947年,中共宾阳支部书记张宝鲜与进步青年朱炳甘来到南陔学校,与卢哲、陈表相见,了解上林开展革命斗争的情况,并在此部署下一步宾阳、上林两县抗日计划。
1948年11月8日,中共党员周可传再次回到上林南区组建南区武工队(自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明山支队”),南陔学校师生纷纷参军投入解放战争。大明山支队于1949年1月攻打反动武装经营的黄花山金矿,解放了黄花山金矿,打响了上林南区解放革命战争的第一枪。
1949年6月,大明山支队改编为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五团第三营;11月,独立第五团第三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八支队第二十二团第三营,队员多为南陔师生。
在抗日救亡期间,南陔学校成为上林南区革命的主要据点,南陔师生们一面积极投身到革命活动中,拿起武器,猛烈反击两次入侵上林县的日军,守卫乡土,一面学习进步书刊,组织各项文艺汇演,如卢玉珊、石成球等人自编自演山歌剧《如此世界》《刘三姐》《黄大伯下山》《两兄弟》《一块木板》等,传播马列主义革命思想,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不朽功勋。
南陔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一角
红色基地的精神延续
解放后,南陔学校一直延续,开展教学活动,成立了南陔中学,设高中部、初中部,后高中部取消,变成南陔初中。1998年,南陔初中学生并到巷贤中学读书,该学校教学活动停止。
南陔人杰地灵誉满五湖四海,革命功高德范名垂万古千秋”,这是悬挂在南陔旧址门口两侧的一副楹联,为了弘扬南陔学校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百年后的今天,南陔学校再次更名为南陔革命旧址”,成为南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陔革命旧址在修缮后,新设革命名人榜”、功德簿、宗室祠堂、文物珍藏室、历史文化墙等,供后人瞻仰学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座掩藏在上林县大明山之下的南陔学校,因为一群群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爱国青年汇聚在此,全身心奉献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中,与粤桂的战士们,同全中华万万千千的革命同胞们共同点燃的革命的火苗,遥相照耀,照亮了解放的道路。
南陔革命旧址建筑物的顶部,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亲历了南陔学校光辉的革命历程,见证了一代代革命人英勇抗战后的牺牲,经受了数十年风雨的冲刷和战火的洗礼,但它仍旧熠熠生辉,鲜红饱满,不断照进新一代党员们的心中,点亮敬党之心、爱国之心。(上林县纪委监委资料来源:上林县党史研究室)
原文链接:http://www.gxjjw.gov.cn/staticpages/20210412/gxjjw60742671-157089.shtml
- 上一篇: 手记丨边境线上的红色课堂
- 下一篇: 百色市“柔性”执纪让壮族嘹歌更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