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关注民生 > 正文

发展“云菌”要迈过两道“坎”

发布时间:2023-12-29    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云菌”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是云南一张亮丽的名片。近年来,“云菌”产业种子科技支撑不断强化,精深加工产业链初步建成,产业年综合产值超600亿元。然而,各地在产业发展中偏重野生食用菌,轻视栽培食用菌,导致产业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云菌”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引起重视。

  

  人工栽培食用菌

  第一道坎:过度采挖野生菌

  今年8月以来,迟来的雨水滋润着云岭大地,大量野生食用菌破土而出,开始在各地批量上市。在玉溪市易门县浦贝乡,村民杨忠民和妻子在自家“包山养菌”的几个山头开始忙碌。每天中午,杨忠民就会将捡拾到的新鲜野生食用菌用摩托车运到县城,在妹妹开的餐馆进行销售。短短一个月,他已赚到5000多元钱。

  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广袤的森林,孕育出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云南野生菌资源数量占全球的9.4%、占我国的90%。其中,可食用野生菌有966种,占全球的45%左右。在资源优势的加持下,每年从三四月开始,羊肚菌破土而出,五六月鸡油菌、青头菌、牛肝菌大量上市,早秋后以奶浆菌、谷熟菌收尾,可以采摘大半年的野生食用菌,已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感觉近两年的野生食用菌产量明显少了,加上今年雨水来得晚,野生食用菌的产量下滑,‘包山养菌’的效益不如前几年好。”杨忠民说,野生食用菌产量下滑的原因不仅是天气使然,最主要的是过度采挖导致资源枯竭。记者走访其他野生菌产区了解到,在这方面,每年在市场上颇受欢迎的香格里拉野生松茸就是一个典型。因为市场需求旺盛,野生松茸价格水涨船高,但由于采挖标准管理制度执行不力等原因,群众无序采挖、过度采挖,幼菌、成菌、开伞菌被“一把薅完”,导致野生松茸资源不断减少,且无法繁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混乱。

  “保护好野生菌资源,已到了必须高度重视的地步。”昆明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孙达锋研究员说,如果任由目前这种有多少采多少的模式延续下去,在市场的高价诱惑下,最终或将出现因资源枯竭而导致产业“夭折”的情况。

  第二道坎:不重视栽培食用菌

  记者从云南食用菌发展研究院了解到,“云菌”的知名度名扬中外,野生菌资源对产业的支撑功不可没,但野生菌属于靠天吃饭的季节性产物,“云菌”产业能发展成今天这样拥有600亿元市场规模、涉农人口数量庞大的云南特色农业重点产业之一,最大的“功臣”其实是栽培食用菌。

  据了解,近年来,得益于《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支持,云南栽培食用菌生产、初制加工场(所)等得到长足发展,产量和产值的占比均已超过“云菌”总产量和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同时,有别于野生食用菌,栽培食用菌还是“云菌”产业种子科技成果转化、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食用菌工业化发展的主要阵地,作为产业链较完善的一个行业,给从业人员带来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

  然而,从“云菌”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野生食用菌在国内的知名度较高,而栽培食用菌在“云菌”产业化发展中由于发展动力和扶持政策等不足,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产能的栽培食用菌单品发展较为困难。这也是多年来“云菌”产业链融合发展难以有明显起色的症结所在。

  当然,栽培食用菌产业也和云南其他特色农业产业一样,在自身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短板。其中,菌种的野生驯化周期长、科技成果转化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情况还十分突出。比如,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仅研发“中菌一号”这种优质栽培食用菌,就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数年时间,成果转化、产品入市后,由于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规模化推广栽培的局面难以打开;而羊肚菌、松露(块菌)等珍稀菌种实现人工栽培或仿野生环境栽培后,由于消费者认知上存在“人工栽培的不如野生的”等误区,即便产品质量经过权威认证,市场价格依然不断“跳水”。

  事实上,栽培食用菌是“云菌”产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强化“云菌”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重点所在,需要得到多方的重视和助力。

  本刊记者 肖 宇/文图


原文链接:http://ylxf.1237125.cn/Html/News/2023/10/25/4302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制网 lzfzw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