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旅游业升温更要升级
发布时间:2021-05-06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五一”国内出游共2.3亿人次 出游人数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旅游业升温更要升级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韩亚栋 吴晶
许多景区引导游客夜间旅游,通过时间的延展扩大景区的容量。图为“五一”假期期间,游客在南京夫子庙景区赏秦淮夜景,乐享假日时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压抑已久的旅游热情,迎来了一次释放:火车票秒光、热门航班经济舱一票难求、热门景区门票售罄、酒店民宿预订火爆……一个“史上最热五一黄金周”如约而至。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出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超过和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旅游市场全面恢复。在市场加速回暖的同时,一些热门景区再现“人从众”场景,如何让国人获得更好出游体验受到关注。
“史上最热黄金周”是如何形成的?“五一”假期旅游市场有哪些新趋势?如何推动旅游业在促消费、稳就业、保增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记者采访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等业内人士。
小长假期间2.3亿人次国内出游,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
假日前夕,从列车航班到公园门票订票均迅速售罄,看似冷门的博物馆也“一票难求”,“故宫抢票”“湖南省博物馆五一门票预约告急”等话题相继登上热搜。业内预测,今年“五一”黄金周将是“史上最热”黄金周。
小长假首日,全国铁路创下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数据显示,5月1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882.6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9.2%。
多地热门景区接待量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人从众”场景再现。故宫博物院5月1日至5日门票售罄;5月2日、3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热门景区,以及《长恨歌》《西安千古情》等旅游演艺均已预订满;截至5月1日20时30分许,上海外滩滨水区单日累计客流突破42万人次,瞬时客流峰值达6.1万人,创历史新高……一些景区采取线上购票、分时预约、错峰限流、延长参观时间等方式,优化游客游览体验。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小长假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0%。
戴斌告诉记者,旅游市场迎来一个极为特殊的高峰期,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第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旅游成为人民生活的刚需。2019年我国旅游人次超过60亿,人年均出游超过4.3次,旅游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旅游消费需求逐步恢复。去年3月14日,各地相继恢复省内旅游业务,7月14日,恢复跨省旅游业务。今年春节、清明节起,市场逐渐恢复常态,游客出游从谨慎转向积极;第三,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伴随着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各地发展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00后”旅游预订量同比涨超570%,音乐节、人文考古游成热门,错峰追“景”拉热夜游经济
携程数据显示,携程“五一”黄金周总订单量同比增长约270%,较2019年同期增幅超30%。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西安、南京、重庆、武汉、长沙入围“五一”黄金周十大热门旅游城市。
对比2019年同时段,携程门票单日订单量增幅最高达449%,5月1日单日预订成交额刷新平台单日历史峰值,5月2日单日预订及出行交易额再攀新高,达历史峰值2倍。上海迪士尼度假区、颐和园、华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八达岭长城、圆明园、拙政园、长隆野生动物世界、龙门石窟、西安城墙跻身十大热门景区。
“五一”假期,出门游玩还有不少新趋势。
携程数据显示,“90后”在今年“五一”出游人群中占比37%,成为绝对出游主力;“80后”位列第二,占比27%;“00后”表现亮眼占比21%。值得一提的是,“00后”“五一”旅游预订量同比涨超570%,增速排名第一。
年轻人使得今年“五一”的玩法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小长假期间,全国各地举办20多场音乐节,多场音乐节落地旅游城市,受到大家追捧。随着三星堆遗址走红,人文考古游也渐成风潮。考古、博物馆及文化遗址等相关商品预订量同比涨超15倍。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科技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搜索热度较高。
白天游览热度高,夜游也是别有风情。据了解,“五一”夜游商品预订量同比涨超20倍。夜间观光、夜游乘船、星空露营和主题乐园夜场撒欢成为年轻人夜游主选项。消费者愿意在夜晚去探索城市的街道、景观,发现城市的另一面,也愿意去弄堂、巷子中寻找“深夜食堂”,夜店、酒吧这类传统“夜经济”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携程数据显示,在热门旅游地中,重庆、长沙、广州成为夜游代表城市。其中,重庆两江游、湘江游轮橘洲之星、珠江夜游等玩乐体验热度较高。
多地热门景区再现人山人海,告别“堵堵堵”亟待破题
北京故宫游人如织,八达岭长城“人从众”,杭州西湖断桥变人桥,西安兵马俑“只见人头不见俑”……“五一”期间,全国多地热门景点迎来客流高峰,游客摩肩接踵,一些地方发布游客流量红色预警。网友直呼:庆幸哪儿都没去!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张耀军注意到,“五一”期间全社会集中休假,无论旅游目的地还是道路都出现“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一是交通拥堵,无论高速还是去景区的道路都严重拥堵,道路变成停车场的现象屡屡出现;二是景区人口密度大,休闲体验成了紧张体验,旅游的美好大打折扣;三是由于游客爆满,住宿、餐饮等服务跟不上,个别地方出现涨价等现象。
自1999年我国首设黄金周以来,几乎每个黄金周都会出现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现象。戴斌称,在大众旅游的发展阶段,景区游览特别是5A景区游览是广大游客刚需,徒步旅游景区特别是长城、故宫、黄山、兵马俑等头部景区,将长期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对此要做好思想准备。
出门看世界,如果只是“堵堵堵”、看人头,“高高兴兴出门去,郁郁闷闷回家来”,这与其说是“休闲”,不如说是“受累”。游客的消费意愿是宝贵资源,如何以高水平管理和服务呵护之,也是亟须解决的现实课题。
戴斌认为,要引导大家同样也关注那些温点甚至冷点地区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和主题公园。我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好之处,我们要学会像古人一样春天赏花、冬天赏雪,每个季节在每个地方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不一定非要去扎堆。热门的头部景区,要坚持疫情期间行之有效的限量、预约、错峰等措施,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干预等方法有效调节客流,给游客提供更好旅游体验。
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向时间要效益。戴斌称,我们的观光游览主要集中在白天,现在很多地方通过冷光工程把景区夜间的美好展示给游客,或是借助于文化创意引导游客夜间旅游,通过时间延展扩大景区容量。
比如,黄鹤楼一次最多能容纳几百人,当地开放夜间体验,打造《夜上黄鹤楼》旅游演艺项目,让千年名楼又添新玩法,“五一”期间接待游客超6000人次,几乎场场爆满;又如,郑州打造沉浸式夜游演艺《一路有戏》,整个园区就是一个大舞台,游客换装走入剧情,既是观众也是演员,“五一”期间接待人次突破16万,创收2400多万元。
“在巩固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要扶持文化和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支持康养度假、生态旅游、房车露营、体育旅游、研学旅行、自然教育、定制旅游等低密度、高频次的文化和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举例说,如露营产业,美国露营地数量有1.5万个、俄罗斯5.5万个,而我国目前建成和在建房车露营地仅1000个左右,产业规模较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再如体育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徒步、登山、垂钓、自行车、攀岩等户外运动是旅游消费的主要方式,我国这类旅游消费才刚刚起步。
红色旅游持续“圈粉”,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375%
5月1日7时,一列满载游客的Y778次“东方红号”旅游列车从陕西安康始发,于当日14时31分抵达延安。列车以“革命圣地延安红色大讲堂,移动的爱国教育”为主题,将党在延安13年奋斗历程以图文形式展示,让旅客走进车厢就仿佛踏上陕北红色土地。4月27日至5月4日,列车共开行16趟次,运送旅客近1.1万人次。
在建党百年的特殊时期,红色旅游在“五一”小长假迎来高峰,参观革命旧址蔚然成风。携程数据显示,“红色旅游”关键词在“五一”期间环比4月同期提升约7倍,对比2019年同期,携程红色旅游景区订单量实现约375%的增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广场、狼牙山等为热门红色旅游景区。
陕西“红色旅游专列”上,乘客们用心聆听“红色移动课堂”里的党史故事;山东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孩子们通过“军事体验+研学旅游”,接受革命教育、涵养爱国情怀;河南安阳红旗渠精神VR体验馆,立体逼真的数字化模拟场景,让游客仿佛亲临当年开凿现场,深切感受到先辈们一锤一钎修建“人工天河”的不易……创新多样的体验方式,让人耳目一新。
相当长时间里,我们的旅游推广聚焦于传统文化、自然景观。很多人一提到旅游,想到的就是山山水水的自然资源,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戴斌说,文化引领旅游业发展,不能只盯着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源,还要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游客体验传统文化之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好。比如上海外滩、重庆解放碑、成都春熙路,这些网红旅游打卡地,实际上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在新发展阶段,旅游可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和提升社会文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民众在旅程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四个自信’,是旅游业的责任与担当。”
坚持文化引领科技赋能,推动旅游业在促消费、稳就业、保增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19年,中国的消费总量超过40万亿元,其中旅游消费达6万亿元。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影响到方方面面,恢复最快的是旅游。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促消费、稳就业、保增长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是旅游的三大市场。近年来,就规模而言,国内旅游最大、出境旅游次之、入境旅游最小;就增速而言,出境旅游最快、国内旅游次之、入境旅游最慢。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特别是境外疫情防控形势持续严峻,深刻改变了三大市场的发展环境。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机构预测,全球旅游业的全面恢复至少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原来每年超出1000亿美元且不断增长的出境旅游消费规模,因疫情隔断而不再“外溢”,为国内旅游提供了新的消费拉动力。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未来国内旅游市场空间将达到100亿游人次、10万亿元消费。“这么大的市场肯定会有溢出效应,不可能只靠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传统业态去满足。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品供给,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戴斌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旅游业拓展了新空间,也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如今,民众的旅游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缺不缺”走向“精不精”,从“美好风景”走向“美好生活”。从供给侧看,城市和乡村的旅游发展规划和项目建设,也从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机场高铁的旅游目的地,走向从菜市场到戏剧场的主客共享美好生活新空间。
戴斌认为,目前,旅游业的消费结构和供给结构还不匹配,一些地方仍停留于“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吃住行游购娱,哪个项目不是消费,哪个活动不是经济?国际旅游消费的三成与购物有关,还有‘环球购物者’的细分市场,带动了免税店、工厂店、奥特莱斯、机场商业、机上购物、信用卡、退税服务等业态发展。我们要善于挖掘消费需求,用需求来引导供给。”
眼下,科技与文化正在取代传统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动能。“文化引领,传统和现代要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可亲,让市场和年轻人‘亲而近之’;互联网只是旅游加科技的一部分,科技赋能旅游一定要场景化,能触摸可感受,比如云游、可穿戴设备等。其实时尚才是最大的动力,而科技又是最性感的时尚。游客要的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不能只给他规划的线路;游客要的是触手可及的温暖,我们不能只给他繁华的记忆;游客要的是美好的生活,我们不能只给他美丽的风景。”戴斌说。
原文链接:http://www.ccdi.gov.cn/yaowen/202105/t20210506_24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