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
发布时间:2024-10-10 来源: 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支撑资源。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要以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为突破口,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进人才评价机制,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推动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建立健全以职业属性和岗位特质为基础的科学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就要加快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紧扣产业发展需要,从绿色算力“人才端”发力,积极研究制定符合盐湖产业、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等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办法,全力服务保障绿色算力“产业端”提质增效。坚持人才评价的贡献导向,引导教育、医疗、科技等基础领域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重点评价学术成果前沿性和学术影响力,注重研究成果的质量及社会影响力,着重关注代表作的引用率,考察学术辨识度并强化聘期考核。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强调服务地方发展的效益评价和高价值发明专利,注重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和专利运用,不将论文、“头衔”等作为评价限制性条件。对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突出实际操作能力,重点评价工艺水准和技艺能力。同时,丰富各类人才的评价手段,科学灵活采用考试评审、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提高分类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探索共享人才评价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推动共享人才评价改革不能“就评价论评价”,要结合大局大势“跳出评价看评价”,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职能定位,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协调高效的人才评价管理体制。对阶段性共享人才突出服务期目标责任考核评价,持续完善“不看时间看业绩”的评价考核方式,体现和突出价值、贡献导向。对柔性共享人才重点评价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解决发展技术难题、创造发明、技术推广等实际能力和业绩,突出服务合同绩效评价。对远程服务人才以及离岸人才重点评价其有没有代表行业领域做出一流成果、解决“卡脖子”问题,突出任务结果评价。同时,积极探索在海西培育设立一批高水平的人才评价、职业技能鉴定等第三方机构,建立评价责任制度和信誉制度,避免人才评价学术权威的“一锤定音”。
大力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标识,被称作评价人才的“指挥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天地,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的着力培育体现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战略任务,将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具体化、政策化、操作化,支持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围绕全省全州战略发展需求、产业发展体系、特色产业链条设立新的评审专业,动态调整职称评审专业设置。坚持“谁用人、谁评价”,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人社部门科学规划职称评聘总量,合理设定和下放中级职称审批权限,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且管理水平好、职称评审制度健全的市县,赋予中级职称评审权限,并注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倾斜。对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产业技术难题或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等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可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方式直接申报高级职称。对具有重大发明创造、学术带头人或转化科技成果取得显著成效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以及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可破格申报晋升职称和职业资格等级。
原文链接:https://www.lndj.gov.cn/portaluploads/html//site-4/info/5158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 下一篇: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