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多元聚力 强基赋能 全面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质效
发布时间:2024-10-30 来源: 北疆先锋网 作者:佚名
锡林郭勒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在健全培训机制、创新培训载体、丰富培训内容上精准发力,全面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基本培训质效。
把握培训机制“关键点”,夯实基础形成合力。聚焦基层干部基本培训中存在的全员覆盖较难、培训质效不高、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建立健全教育培训长效常态机制,组织实施全盟党校系统三年创新提升行动,围绕提升办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师资力量、提升保障能力、提升管理质效5个方面,通过优化整合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实施“名师工程”、开展综合评估、严格管理监督等具体措施,提升综合办学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管理运行机制,坚持将需求调研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各方面,训前问需,建立培训需求清单和紧缺能力清单,优化培训选题,为基层干部“量体裁衣”定制培训内容;训中问计,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式,完善“五随机检查制”,以学促教、以教促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训后问效,完善学员考核评价“双考试”“双评议”“双鉴定”跟踪问效机制,通过述、看、访、评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检验干部学习效果。建立健全基层干部培训学时管理机制,综合考虑部分地区发展实际和干部成长需要,加大点名调训和干部补训力度,着力解决培训“专业户”“贫困户”问题。同时,实行“错峰”“冬训”“分段”培训,提高“短小精专”培训班比例,有效缓解工学矛盾。
找准培训载体“着力点”,靶向施策激发活力。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推动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由“集中授课”向“灵活学习”转变,提高教育培训吸引力、感染力。搭建“云端课堂”,全面对接和融入全区“数智干教”工程,积极推进“锡林郭勒干部教育培训”信息平台和“智慧党校”一体化建设,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教育内容“一网收、全盟用”。挖掘“红色课堂”,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旗县乡村地域特色,推动“一地区一基地、一地区一特色”现场教学点建设,集中打造察哈尔第一党支部、国家孩子展馆、乌兰牧骑展厅、“廷·巴特尔”大讲堂等13个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并“连点成线”,开发3条实践教学精品线路,确保基层干部集中培训有阵地、党性教育有氛围。用活“流动课堂”,充分利用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等载体,创新推行“舞台变讲台、演员变教员”教育模式,开展演出式、沉浸式教育培训3600余场次;依托“农牧民培训基地”,组织百名“农牧专家”进乡村,把课堂建在“田间地头”“草原牧区”,开展“项目宣介+技术推广”教育培训430余场次,不断推动优质资源向边疆最前沿、草原最深处延伸。
聚焦培训内容“突破点”,因材施教提升能力。聚焦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通过“培缺—培需—培优”的方式,分层分级分类开展基层干部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提高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坚持政治导向,将党的创新理论和党性教育作为基层干部成长的终身课题,灵活运用党校主体教学、干部集中轮训、主题党日等载体,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计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工程等;组织1895名领导干部下基层、上讲台,既讲政策理论、又教思路方法,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坚持需求导向,针对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紧扣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组织实施干部履职能力提升计划,采取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外出观摩等形式,开展多元化专业培训;推行导师帮带助力基层干部培养,分领域组建导师团队13支,选聘专业导师210名,结对帮带基层干部614名,帮助基层干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履职本领。坚持结果导向,推行“集中培训+实践锻炼”教学模式,有计划地把培训课堂搬到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治理工作第一线,搭建比学赶超“竞技场”。每年组织71个苏木乡镇、856个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开展“擂台比武”,干部台上竞技、台下交流,通过“亮晒比”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效,推动成果转化,营造干事创业氛围。(锡林郭勒盟委组织部 齐金良)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
原文链接:http://www.nmgdj.gov.cn/fccommon/Home/detail?site_id=75&detail_type=1&cid=15721664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