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悠悠下水 品味宋韵廉史
发布时间:2022-06-15 来源: 浙江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一径崎岖通下水,风物人情更淳美。两椽茅屋何萧然,即是吾庐靠山起。”这是南宋丞相史浩《东游湖山》诗,描述的是他的故乡——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边的故里下水村景色。
下水村全貌
下水村是鄞州区纪委监委打造的东钱湖“宋韵廉史”精品线上的一个重要点位,它位于东钱湖东岸,以千年中街为界,分为东村和西村两个行政村。
忠应庙
从村子西首入村的话,首先看到的是忠应庙,新修葺后的外墙是亮眼的朱红色,其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为纪念王安石治理东钱湖功绩而建,是鄞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的从政经历中,贯穿始终的都是勤政和廉政,在鄞县任知县时更是留下了清正廉洁的美谈。
忠应庙
据传,有一次,一位官员送来一块砚石,当着王安石的面,兴致勃勃地对他说:“这块砚石真好!”王安石问他:“好在哪里呢?”那人说:“呵之可得水!”王安石笑道:“一块砚石,能呵出多少水呢?即使能够呵出一担水,又能够值多少银两呢?”那人原以为王安石善于诗词文章,对于文房四宝,自然会爱不释手,因而投其所好,特意送来一块砚石,想不到王安石不但不“赏光笑纳”,反而将他奚落了一通,他只好收回砚石羞愧地走了。
王安石纪念馆
为纪念王安石,近年来,忠应庙内新辟“王安石纪念馆”,陈列“王安石在鄞史迹”,分“荆公年谱”“治鄞方略”“重修东湖”“兴学教化”“咏鄞风采”“丰碑永存”“湖区新貌”等部分,以照片、绘画、实物等展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王安石在鄞县清廉勤勉的三年知县生涯,让观者跨越千年仍能领略荆公勤政恤民的风采。
德行桥
走出忠应庙,穿村而过的溪水清澈见底,德行桥、八行桥等几座古石板桥横跨溪上,形制简单而实用,方便村民穿行村中南北。据说,这两座桥与史氏家族的八行公史诏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史家祖籍在江苏溧阳,大概在北宋徽宗政和年间移居到东钱湖边,第一代在湖边定居的史氏发家始祖叫史成,以耕读传家,自此名公硕辅,簪缨不绝。南宋时期,在这个山乡小村中,曾出过“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的极盛现象。他们不仅留下了许多政论诗文著作,也取得了不少平寇、治水、理国、兴业的政绩。
史氏宗祠
在德行桥南,便是重建于清末民初的史氏宗祠,由四面高墙围护的二进二厢二明堂一戏台组成,外墙的黑色庄严肃穆,和忠应庙的红色形成鲜明对比。
史氏宗祠正厅中央高高悬挂着一块横匾,上书“八行堂”三个大字。“八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中和”,这也是史氏后人一直敬遵的家训。
南宋丞相史浩故里石碑
史氏家族的第一位丞相,史浩曾作诗赠魏杞(南宋官员,曾任参知政事右丞相):“太廉二字君王赐,清白芳传奕叶孙。”从史浩身上可以看出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期待——把家庭关系中的“孝悌”和个人德性的“廉洁”联系在一起,以孝悌传家,以廉洁尽孝。
史浩严格教育的四子也都出任重职。其中有一子叫史弥坚,同样勤勉治业。由于史弥坚之兄史弥远居相位,为了避嫌,他主动远离朝堂,长期任职地方,以勤勉赢得政声,凭清正取信于民。在这里,也可以窥见史氏家族独特的家风:不搞权力拉扯,不讲裙带关系,公私分明,正心正行。
时光悠悠千载,史浩家族和王安石作为东钱湖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也是宋代人文风物留给东钱湖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东钱湖镇以宋韵文化建设为契机,以下水片区东村、西村为示范点,大力推广“八行文化”建设,持续加强清廉家风家训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弘扬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以家风带乡风,以家风促作风,以家风建新风。今年3月初,还通过考察评比,选树了一批“八行文化”最典范家庭。
田园民宿
好的精神文化和家训家风持续发扬,转化成了现实的物质力量,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今天,走进下水,古墙、小溪、老街、驿站、码头,仿佛依旧在诉说过往的繁华岁月;田园民宿、宾馆客栈、新村建设、旅游景观,又将续写出新的村庄发展篇章……
(宁波市鄞州区纪委监委)
原文链接:http://www.zjsjw.gov.cn/zhuantizhuanlan/qinglianwenhua/qingfengzhilv/202205/t20220519_612576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追寻家风记忆 让清廉家风代代相传
- 下一篇: 走进龙湾首个廉政警示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