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反“围剿”遭遇战大捷
发布时间:2022-06-22 来源: 陕西党建网 作者:佚名
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于江西省泰和县老营盘镇石灰岽山脚下,碑园占地面积650平方米,碑身坐西向东,东面有台阶,左右翠柏成行,由此循级可登平台,平台为长方形,边长23.15米,四周有栏杆,正中为方塔式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字样。碑高12.5米,正面宽5.2米,碑顶立有红五星。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于碑身南面题“万古长青”四字。碑座刻有碑文,全文如下:
一九三一年七月,国民党不甘于第一、第二次“围剿”失败,蒋介石调集三十万兵力,对我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毛泽东、朱德指挥三万多红军,绕道千里,回师赣南兴国、泰和一带。此时,两广军阀向湖南省衡阳进犯,而屡遭我根据地军民痛击,九月初,蒋介石急令结束“围剿”,被迫总退却,其中第一、第四军团由兴国高兴退往泰和。九月六日晚,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获此消息,当即决定在老营盘截击敌军。九月七日凌晨,毛泽东、朱德、黄公略指挥红三军和独立第五师向老营盘附近集结,泰和独立团紧密配合。拂晓,我军民从东、南、西三面向老营盘守敌展开全线攻击,战斗持续至当日下午二时许。经浴血奋战,截击敌第九师,歼敌第九师一个旅,俘敌三千余人,缴械三千余件。老营盘战斗为彻底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开创中央苏区全盛时期,立下不朽功绩,载入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册。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泰和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七年七月
碑文以简朴凝练的语言描述了老营盘战斗的历史背景及过程意义,再现了敌我双方激烈战斗的场面,深切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令人动容、振奋人心。
第三次反“围剿”的关键一战
1931年7月,国民党不甘于第一次、第二次“围剿”失败,蒋介石调集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蒋介石决定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在先消灭红军主力、摧毁我中央根据地后再进行深入“清剿”。红军3万多人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及自西向东、中间突破、袭击敌后方的战术,由闽西北出发,绕道千里,回师赣南兴国、泰和一带,先后在兴国莲塘、永丰良村、宁都黄陂发动进攻,并三战三捷。此时,两广军阀向湖南衡阳进兵,蒋介石急令结束“围剿”,实行总退却。敌第四军团总指挥蒋鼎文亲带第九师从兴国高兴圩、老营盘向泰和、吉安方向逃窜。
9月6日下午,敌先头部队第九独立旅进到黄土坳、老营盘地区,正值山洪暴发,敌军受阻驻扎在七斗、库头、营盘上、白洋一线宿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获悉此消息,当即决定在泰和老营盘地区首歼北退敌军,并部署红三军3个师和独立第五师抢占老营盘,截断国民党军退路,其他各军分别钳制附近敌人。9月7日凌晨,红三军从茶园岗,经罗坑、成光垇登上驻敌西南之高明山、麻坑岽等制高点,拂晓于浓雾中向敌展开攻击。军部率第九师、独立第五师扼守高明山,正面阻击;第七师从牛轭岭打左翼;第八师从野猪坳打右翼。战斗持续4个小时,全歼敌第九师一个旅。红军乘势扩大战果,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老营盘战斗取得了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第四仗的大捷,重创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力量,为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中央苏区进入全盛时期的重要标志。这场战斗的胜利,有力证明了毛泽东“诱敌深入”方针的正确性。同时,也使革命之火顺势得到燎原,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对全党认识和确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起了重要的作用。
勇猛主动、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这场战斗的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黄公略等红军指挥员坚定地贯彻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军事思想,即坚持战略上积极防御与战役战斗上主动进攻的统一。然而,老营盘成为战场却具有一定偶然性。1931年9月7日,红军计划在兴国高兴圩围歼国民党蒋鼎文第九师。由于情报出错,红军未能准确掌握蒋鼎文已于6日将高兴圩给了国民党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驻防,准备经老营盘撤往泰和县。7日凌晨,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率部赶到老营盘附近时,意外发现敌蒋鼎文师正在老营盘村的峡谷里集合,准备开拔前往泰和。6日,蒋鼎文师行军至老营盘村时,由于山洪暴发冲走了山溪间必经的小桥,蒋鼎文师无奈停留在老营盘村、黄土坳一带宿营。作为国民党军主力师,第九师共有近一万人马。黄公略的红三军在经过连续大半年的反“围剿”作战后只剩下3000余人。面对如此紧急突发情况,黄公略率领红三军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在萧克的独立第五师配合下,以寡敌众向老营盘附近的敌军发起进攻,耗时4小时终获胜利,堪称我军勇猛主动、以少胜多遭遇战的经典战例。由于进攻突然,敌人猝不及防,俘虏敌军3000多人,毙伤敌军4000多人,缴械3000余件。红军伤443人,阵亡135人,失去联络133人。
这场战斗还得益于红军充分占据了老营盘隘口的有利地理条件。老营盘隘口呈峡谷状,只有一米多宽,两侧都是高地。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深处峡谷之中,一旦突然遭到两侧高地的袭击,只能被动挨打,犹如把敌人装进峡谷“口袋”。正是凭借有利地形优势,敢打敢拼的黄公略积极果断地发动了对敌攻击,速战速决取得了这场遭遇战的胜利。1937年,陈毅路过老营盘时重访了当年的战场,感慨万千,欣然题诗:“大战当年血海翻,今朝独上老营盘。荒台废址无人识,一抚伤痕一泫然”,使老营盘地名再次扬名苏区、光照全国革命根据地。
责任编辑:姚远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dscq/20220621/7008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李大钊的良好家风
- 下一篇: 党的干部教育早期开拓者罗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