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质的随想,一位基层检察长的即兴谈话
发布时间:2022-06-28 来源: 福建省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一个月前,在三明宁化县检察院的五四读书会上,该院检察长黄小斌一段关于“人的品质”的即兴谈话得到了很多青年干警的认同并引起共鸣。为此,小编特地进行了整理发布,与大家一起分享。
——编者按。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上午我从市院返回宁化途中,一直在思考下午要与大家交流些什么思想,因脑袋里忽然想起“品质”二字,所以跟大家谈谈这个问题。因来不及细想和论证,就加了“随想”二字,希望与大家共勉。
01
品质的概念
什么是品质。就我个人的理解:品质是人们对事物或物体认知的程度,它是通过行为或质量的内核的表现。比如,桌上的杯子,它的品质好坏,我们主要看它外形唯美不唯美,如果杯子缺了一个口就不唯美了,品质就不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再如,现在大家所追求的品牌问题,少男买车希望买奔驰、宝马,少女买服饰想要买香奈儿、爱马仕,有品质的好东西是大家所追求的。
品质分好坏、优劣、高下。我举两个例子。一是陶瓷,如何衡量一件陶瓷的品质、价格高低。2014年4月,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以创纪录的2.8亿港元拍下了一件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这种类型的杯子传世只有19件,物以稀为贵。最近,他还以2.7亿港元的价格拍下了张大千的《桃源图》。刘益谦是上海人,早先以开出租车为生,后来通过炒股赚得第一桶金,赚钱之后,通过股市收购了一些上市公司,还在上海开了两家有名的美术馆。我再举一个汝窑的例子,汝窑是我国宋代的四大名窑,窑址在河南汝州,民间有“家有万贯不如汝窑一片”的说法,目前已知的汝窑传世品不足百件,足以说明汝窑的珍贵。我曾与汝窑的权威专家赵青云先生有过书信往来,并专程到郑州当面请教。二是明清家具。就以圈椅为例,差异在哪里?总的来说,明代家具比较简约,而清代家具显得比较雍容华贵、雕龙刻凤,这也是清代经济富足和皇帝偏好所致。明代圈椅,椅背的弧度符合人体曲线贴身,扶手一个斜形圆圈,双手安放自在,座高适度,刚好够人的脚着地,设计得非常科学符合人体生理需求,而且精巧简约。“简约不简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两句广告词也比较形象的体现了我们所说的品质。
02
人的品质
品质是一个大概念,由此我试从人的品质的一个侧面来谈自己的思考,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方面,大家可以商榷。
一
与生俱来
与生俱来包含三个条件。一是基因裂变。基因随着人类一代代沿袭下来,不断裂变。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人类基因图谱,我国也参与到了这项工程,通过基因的不断组合,今后人类的寿命可能不断延长。美国人研究人可活到120岁,俄罗斯人研究人可以活到270岁。比如现在我国大陆人口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3岁,比建国初期高了很多。过去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70岁都已经是平均的寿命,可见是基因不断重新组合的作用。男女、高矮、胖瘦这些是我们从母体身上承载而来的基因,是与生俱来的。二是佛家因果。咋一听觉得这种说法很玄学,但我个人觉得人的品质与因果是有关系的,《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是一门学问。佛家因果涉及到“轮回来世”的问题,藏传佛教班禅转世、金瓶掣签,为“轮回来世”的说法提供了一定依据。因果转换虽然是一种比较虚幻的东西,但也告诉我们做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比如,我们现在出现的很多恶性案件,这些犯罪嫌疑人或许他们前世就是堕入恶道的生灵。三是历史选择,也可称之为机遇的造就。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政治家的层面,有秦始皇、毛泽东,当然还有很多伟人都是很了不起的。比如毛泽东虽然只读了师范学校,没有扛过枪,没有上过军校,却能在远隔千山万水的西柏坡指挥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并取得了胜利。从艺术家的层面,被徐悲鸿喻为五百年来一大千的著名画家张大千,还有我们宁化的历史文化名人黄慎和伊秉绶,康熙年间黄慎流落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与当时的画家郑板桥、金农等合称为“扬州八怪”,他的画在中国绘画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伊秉绶对传统的隶书进行了改良,一改隶书“蚕头雁尾”的习气,对后世隶书的发展影响很大。上述他们得历史之造化,得天地之灵气,成了后世颂扬的人物。
二
后天锻造
我觉得关键在三个方面:敏于学、行于善、好于雅。一是敏于学。学习很重要,是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的重要途径。延安时期,毛泽东曾经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说:“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我在西柏坡参观时,看到刘少奇的卧室里有一个大木箱,是他用来装书的,伴随他南征北战。毛泽东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的很多的经典语录都是源于古代诗文。鲁迅先生也说过:“我只是把人家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因此,时常学习是很重要的,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张大千后半生奔波于世界各地,学习借鉴西方绘画,形成了他晚年的泼彩风格,对于推动中国画走向世界起了很大的作用。央视“开讲啦”节目曾邀赵季平先生做客,他一直致力于民间音乐研究和挖掘,试图将中国民乐改良为交响乐推向世界。蒋经国从小接受传统的国学教育,再加上他留苏的经历,并融会贯通,他执政后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大发展。上述几位都是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典范。至于学什么,我认为因人而异,开卷有益。建议大家学一点哲学,哲学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工作上的困难矛盾,增强我们做好工作的本领和信心很有益处。二是行于善。我们每位同志都要学会分清善恶,多做善事好事。一些恶习的东西,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能做,这也是决定一个人品质修养、道德水准的重要因素。我院新资助了几名高三学生,这也是行于善,一种助人为乐的表现。陈光标曾经说过:“有一杯水的时候,自己喝;有一桶水的时候,家人喝;有一条河的时候,大家喝。”再比如福耀玻璃的曹德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慈善家,都是行于善的典范。三是好于雅。人要有雅好,这是自身修养的提高,锤炼自己的品德的途径。“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论男女老少,我们平日与人交往中,第一感觉这个人气质很好,这个人很邋遢,来衡量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近期我看了一套风雅颂系列丛书的《雅》和《园林清供》两本书,书中写道现在一些白领阶层的雅士,追求古文人的生活情怀,三五好友在一个古宅优雅的环境中品茗论道时,有叩响、拂尘、沐手、宽衣、焚香、上茶等程序,营造一个清幽雅致、香郁隽永的氛围。我不懂音乐,但时常附庸风雅,在国家大剧院听过谭盾、谭利华等音乐大师的交响音乐会,置身其中,音乐的韵律给人以美妙的享受,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因此,培养自己雅兴,可以从琴棋书画游文茶香等方面入手,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品味。
三
人生的境界
菜根谭中有这么一句话:“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深刻地道出了对事对物、对名对利的应有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陈文清在福建工作时曾经说过:“领导干部没有彩排,天天都是直播。”这告诉我们,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关于人生的本质,我也说三个方面。一是本分做人。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的胸怀要宽阔,量大福大,福德无量。一个人有胸怀,有好的为人品质,自然会有追随者。蒙牛的董事长牛根生有这样一句话:“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他从伊利出来自立门户时,有很多中层员工跟着他一起辞职,一起创业,创立了蒙牛品牌。我们院的伊晓晖在篮球赛场上起到稳定军心的核心作用,有他出场和没他出场,场上局势就不一样。二是安分做事。不管在哪个岗位,都要从平凡的小事做起,小事不做何以做大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唐骏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叙述了他如何从一名微软公司的普通工程师成长为微软副总裁,又怎样到陈天桥的盛大公司,再到陈发树的新华都等等贵族打工仔的经历,他的成功就在于不断勤勉奋进,不断挑战自己。就我们检察工作而言在座的都是年轻干警,一定要避免眼高手低,不要有自傲的心理,每个人要从自身岗位做起。比如陈欣、黄柳萍就是从写好材料,做好内勤的平凡工作做起,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作家莫言坚持于乡土文学,几十年如一日,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再如,《葛藤凹》的作者刘善群老先生,从县委办主任岗位上退下来后,坚持要到县志办工作,通过《县志》的编撰,查阅了许多关于客家文化、宁化历史的资料,写出了这一本具有学术传承价值的著作,并拍成了影视作品《大南迁》,成为客家史标准器。三是坐享人生。有个短信:“正处副处最后都不知何处,正局副局都是一个结局,正部副部都一起散步,主席副主席最后都得缺席。”这告诉我们做人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据说李瑞环同志在68岁时坚持从中央领导岗位退下来,写了这么一个对子:“早退晚退都要退;早死晚死都要死;横批:早退晚死。”体现了他宽广的胸怀和对待自己人生的洒脱。李岚清退休后到100多所大学开讲座,“音乐、艺术、人生”受到了莘莘学子的欢迎。他画素描,刻印章,唱歌弹钢琴,其乐融融,延年益寿。吴官正退休后出了一本书《闲来笔谭》值得一读,这些都是坐享人生的体现。再如,宁化一中95岁高龄的教师肖代农老先生,我有一次去拜访他,他作了一个对子很打动我:“唱京剧怡情,练书法健身。”生命是可贵的,健康最重要,只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真正的坐享人生。
03
结语
品质是一种积淀,就像陈年的酒和普洱茶,越陈越香,醇厚甘甜,品质魅力无穷。人的品质亦如此,只有不断修炼自己,人生才会日臻完美。弘一法师曾给弟子刘质平写了一幅“清凉世界”的书法,字如其人,非常平和平淡,没有一点烟火气,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九华山有一位僧人,一生行善,用自己的手艺治病救人无数,她圆寂后修成了“肉身佛”。为什么许多出家人去世后会留下“舍利子”或成为“肉身菩萨”,被人供奉敬仰。这正是人生的精华体现,是人至高无上品质的体现。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A5Mjc4Mw==&mid=2652953315&idx=7&sn=9e0cc482a66ffafcc8d6667391b593a7&scene=1&srcid=06084gTd30BMikWUK3UGpG5A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闽检文化系列1】戏曲、俚歌中的莆田检察故事
- 下一篇: 检察文化 | 品一品晋江检察院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