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春节足迹的十个瞬间
发布时间:2022-06-28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从2013年起,每逢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来到群众身边,拉家常、问冷暖,听民声、送祝福。
走过不同省区市、往返行程超过两万公里;翻过海拔3000多米山梁,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严寒,转换多种交通工具,一路颠簸劳碌、不辞辛苦,只为看到实情,“哪怕一天只看一个点”;贫困农民、一线工人、孤寡老人、孤残儿童……千千万万基层劳动者、普通老百姓,始终是他最牵挂的人。
心之所系,行之所至。
春节足迹,温暖瞬间,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以群众为“重”、以民生为“本”、以人民为“上”的执政理念与拳拳初心。
(一)
在井冈山农村,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糍粑。在当地人眼里,只有吃了糍粑才算过了一个完整的年。
这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老区井冈山。看到一家正在打糍粑,习近平总书记饶有兴致地加入其中,同村民一起拿起木槌、打起糍粑来。总书记还给贫困户送去年货,给孩子们送去书包,祝家家都把年过好。
没有革命老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老区在全国建小康的征程中,要同步前进,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铿锵的话语,在革命圣地久久回响。
(六)
2018年时,大凉山三河村贫困户吉好也求的家中,还是贫穷得令人揪心:泥土垒成的院墙布满了一道道裂缝,简陋昏暗的房间里,垂下的白炽灯难以照亮整个房间。习近平总书记弯下腰,关切地掀开床褥、摸摸被子,看看够不够厚实。抬头看见挂在房梁上的腊肉,询问家里的吃穿怎么样。
“总书记就像长辈走亲戚一样和蔼可亲,他握着我的手,很温暖。”彼时的场景,吉好也求仍历历在目。如今,吉好也求已搬进新居,还通过搞养殖等,一年全家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住新居、办产业,开启新生活,吉好也求的生活变迁是全国千千万万脱贫群众的缩影。
“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为了兑现这一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过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深入20多个贫困村,为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风雨兼程、一往无前。
(八)
2019年2月1日的北京,暖阳掠过屋檐,照进胡同的小院中。“我来看看你们,给大家拜年了!”习近平总书记拱手向大家问候。他还兴致勃勃,拿起一幅红底金色大“福”字,亲自贴在大门上。总书记深情地说:“共产党的追求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每年春节前夕的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所到之处,都会以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同大家喜迎新春。2014年在内蒙古,总书记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2020年在云南司莫拉佤族村,总书记敲响三声木鼓,为乡亲们送上新春祝福……不同年俗、相同祝福,唤起人们心与心的共鸣、情与情的共融。
(九)
临近春节,贵阳市观山湖区合力惠民生鲜超市内张灯结彩,货架上琳琅满目。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此,考察春节前市场供应、年货供销、物价运行等情况。他一路走一路仔细察看,详细询问物价怎么样、年货备齐没有、过年还有什么困难,并向大家致以新春的祝福。
节日供应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春节考察的“特别关注”。尤其是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各地倡导就地过年的背景下,居民消费需求增长,货架上“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的供应保障情况,既关乎年味的浓度,也关乎民心的稳定。
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的农民,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市民。走访超市、调研市场供应,是习近平总书记民生关切的生动注脚。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能不能真正惠及群众,要看老百姓的口碑。”总书记的话语朴素而暖心。
原文链接:http://www.nm.jcy.gov.cn/xwzx/ttxw/202201/t20220127_354051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