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经典常谈丨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

发布时间:2022-07-22    来源: 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这一段话,出自《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就多国多民族无产阶级团结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问题,是马克思毕其一生所探索的理论问题,而民族团结思想则是马克思的思考成果之一。马克思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这意味着,民族内部蕴含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团结精神、公共意识和共同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进程的同时,也间接呈现了人类社会意识的形成历史。在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各民族最终会融入“一体化”发展。

  推动各民族之间形成团结友爱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以贯之的思想。19世纪以来的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和巴黎公社革命等工人革命斗争,以及德国、匈牙利和波兰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一步思考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恩格斯指出:“只有无产者才能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在恩格斯看来,这种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全人类利益相一致的道德理想和斗争原则,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具备。如果不能形成团结一致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彼此就会走向互相孤立、自我封闭,结果便会削弱无产阶级的斗争力量。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了各民族无产阶级的民族献身精神和国际主义道德。全世界无产阶级结成了革命友谊,并先后组织成立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推动各国民族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十月革命后,面对民族问题错综复杂的国情,列宁领导俄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强调要唤起民族共同体成员的普遍觉醒和联合意识。他强调:“没有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以至全体劳动群众自愿要求结盟和统一的愿望,战胜资本主义这一事业是不能顺利完成的。”

  “自愿要求结盟和统一”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发挥出巨大的凝聚人心作用和社会动员力量,团结各族人民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高度和历史方位上,对党的民族工作实践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们应当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真意蕴和内在逻辑,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绘就民族团结最大“同心圆”。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推动构建价值共享、情感互通和文化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不断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在社会交往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共鸣性情感和共通性精神。在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心理、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的互相嵌入。同时,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联结和情感力量,推动各民族成员主动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中。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内含祖国统一、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人民团结的价值诉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要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先进社会意识的时代引领作用,破除民族虚无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和情感认同,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张楚仪)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2-07/19/content_8836916.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制网 lzfzw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