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从阅读经典中诚意正心修身养志

发布时间:2022-07-30    来源: 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首届全民阅读大会”指出,“阅读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的提法出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一股发自人心底的磅礴力量,至大至刚,具有这种修养的人不再局限于狭隘的自我个体,不会屈服于外界的各种诱惑与挑战,即便身处窘境也不会趋炎附势摇尾乞怜。浩然之气可以使人凛然屹立于天地之间去追求与社会发生普遍关联的宽广境界,这种气概也会影响他周围的同伴。浩然之气是一个人自尊自重的根本所在,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品格。提倡涵养浩然之气不仅有利于我们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崇高理想,还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浩然之气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点滴涵养而成,涵养浩然之气首先要明道义,正确分析判断一件事是当为还是不当为。通过大量阅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可以帮助我们明确什么样的行为符合道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选择。涵养浩然之气既需要基于理性判断,也离不开道德实践的积累,在这一过程中大量阅读经典可以帮助启发人的思想。没有长期的阅读积累,认知和实践就没有精神源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浓厚的读书氛围可以形成个体滋养浩然之气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

  格物致知的提法出自《礼记•大学》,其充分体现了历代先贤对于真理的不懈追寻。道德论层面是从人之良知角度去理解格物致知的,把知阐述为良知,所强调的是德性之知。认识论层面则更倾向于把知理解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分析。当前,我们倾向于把格物致知归于认识论层面,理解为人与万物通过交接获取知识。这里的物是需要我们不断辨识、分析和认识的对象,属于客观世界范畴。格的本意是彼此交接,格物也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万物的接触。知强调的是人的认知、知觉以及由此得到的知识。知与学密不可分,致知可以理解为获取知识。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的重要途径,也就是格物致知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格物致知与治学紧密关联,读书学习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的过程。

  人类从蒙昧无知逐步发展出对万物的理性认识经历了漫长历程。正是这种对事物的自觉认知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世界的把握让人类得以走出野蛮。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理性不断增长,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不断相互影响着,形成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使得格物致知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求知过程,而蕴含了中华民族从求知走向文明的整个认识传统,这种传统的根脉涉及到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接触、把握、分析、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载体则主要是作为阅读对象的语言和文字。这就是为什么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

  诚意正心同样出自《礼记•大学》。诚的精神特质属于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诚字的原始意象表述的是一种内在充实的状态。中华文明从农耕而来,中国人大多喜欢谷物充实饱满而不是空虚的样子。这种实在的感觉就是诚的本意,诚正是来自于实。落实到我们的精神世界,诚意味着意的高度聚敛与专注。所谓意是指当下的精神状态,心则是指整体的思想状态。无诚意,何以正心?诚意是正心的起点。

  要有诚意,首先要做到“毋自欺”。人对自己真诚是天性所在,因此诚也是实现慎独的重要途径。通过诚意实现的慎独顺应人的本性,是人的自我完满,体现为自警自律、自我约束。诚与慎独的关系揭示了修养与人性的统一,是从人性的真实出发来建立至诚品质的有效途径。

  诚意具有无穷的穿透力与辐射力。诚意可以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产生感通,甚至能够帮助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走进历史、走向远方,与千年之后、万里之外的人产生共鸣。这正是为什么我们阅读经典、阅读名著时常常被震撼的原因,作者的诚意通过阅读与我们发生了感通,这也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不断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由内而外修养以达到自我充实的过程。诚意让人摆脱各种外界因素的牵引,始终保持着心灵的自觉与自主,始终保持积极不懈的进取心态。

  诚意从正面论述人应该做什么,正心从反面论述人该避免什么,正心所强调的是如何摆脱偏颇的心态,是对诚意的补充阐述。人如果被情绪纠缠会容易失去理性,对待人容易产生成见,做事情容易作出错误的决断,这就是心不正。所谓正心就是让理性可以随时把控波澜变化的心潮,回归不偏不倚的心之本态。正心的有效方式是把我们的理性和精神自觉作为节制自我行为的根本标准,强调心在。心在,是一种思想的集中萦绕,是理性的高度自觉与凝聚,与诚意内在相通。在一种精神的自觉状态中,人把自己的主体意识、自己的道德自觉贯彻到具体工作和生活之中,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具备一种自觉的动力。

  修身的根基在于正心。修身不是要割除某种情感,而是要用一种更高层次的自觉来节制这些情感,这种对于自觉的不懈追求需要养志。“志者,心之所之也。”志是一个人内心的方向。对人生有着充分认识和自觉的人其生命向度是昂扬向上的。那些远大的志向会牵引着我们不懈追求,让我们的生命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养志的本质是人自我成就的过程。

  诚意正心、修身养志的修养环环相扣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心路历程,为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同时也是阅读中华经典带给我们的不竭动力和智慧结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崔岱远,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7月28日理论周刊第8版)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920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制网 lzfzw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