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正文

青史斑斑 | 爱子心无尽 贤母教诲深

发布时间:2022-08-13    来源: 宁夏纪委监察网    作者:佚名

  江西吉安,古称庐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庐陵真可以称得上是“文章节义之邦”。论文章,庐陵诞生了欧阳修、杨万里等诗文名家,从南唐到清朝,这里诞生近三千位进士,古代著名的书院——白鹭洲书院即设立于此地。论节义,庐陵历史上涌现出“五忠一节”,这六位庐陵人在官方所赠谥号中,或有一个“忠”字,或有一个“节”字,他们中有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国捐躯,壮怀激烈。庐陵历史上还产生了一批贤母,其中最知名的是陶母、欧母、文母,她们的事迹令人钦佩,她们的风采令后世敬仰。

  陶母退酢,告诫为官公私分明

  这里说的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倘若陶侃这个名字令各位读者感到陌生,那么他的曾孙陶渊明的名字可说是妇孺皆知。陶渊明有一篇感人至深的家书——《与子俨等疏》,这是陶渊明年过五十、疾病缠身,感到人生大限将至时对五个儿子的叮咛,他最大的愿望是兄弟和睦。在家书的最后,陶渊明引用《诗经》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希望五个儿子能以具有高尚品格的先贤为学习对象,“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的后代不必向外寻先贤学习,祖上陶侃及陶侃母亲湛氏的事迹足资教育。《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记载了陶母湛氏的事迹,不少后来还成为了典故。陶侃幼时家境较差,他日后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与母亲的勤劳、格局密切相关。湛氏之勤劳,体现在她以纺织维持家庭生计。湛氏之格局,则体现在她从来不因贫困而短视,相反她为家人成才不遗余力。

  湛氏常以纺织所得,资助丈夫结识优秀的人,湛氏认为只有与在道德上、学问上优于自己的人为友,才能提高自己。陶侃功名未显时,鄱阳郡孝廉范逵来拜访陶侃,要在陶家住上几日。“孝廉”是流行于当时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按照设计这项制度的初衷,推举为孝廉的人应是地方上孝悌而清廉之士。范逵的到访让湛氏感到高兴,也让她发愁,因为“室如悬磬”,她家房子就跟悬着的钟一样,空空如也,而范逵仆从和马匹不少,这样的条件能接待好吗?

  偏偏范逵到来时,天降大雪。湛氏让儿子陶侃只管把客人留下来,不必担心接待问题,她已经想出了办法。她将自己的长发截去,做成了两套假发,由此换回了几斛米,煮饭需要烧柴火,她从本就简陋的屋中砍下细小的柱子用来烧火。为了解决马儿吃草的问题,她竟将坐卧的草席一割为二,一半用来喂马。范逵得知湛氏为了接待自己如此操劳,十分感动,称赞“非此母不生此子”。大概经过范逵的传播,陶侃和湛氏甚至在洛阳也有了知名度。

  陶侃曾在浔阳也就是九江为官,是一个“监鱼梁”的小官,鱼梁是一种捕鱼的方法,大概“监鱼梁”负责捕鱼及相关业务。陶侃给母亲寄去了一罐腌制的鱼干,本以为母亲会高兴接受,却未曾想到这罐鱼干怎么寄去的怎么退回,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封湛氏写的家书:“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湛氏告诫儿子,你身为管理捕鱼的官员,怎能假公济私送鱼干给家人,这真让人担忧。

  一罐鱼干虽小,但其中包含的假公济私的行为却足以引起警惕。湛氏常借小事叮嘱陶侃,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偏。因为幼时家贫,湛氏和陶侃在冬天也只能穿破旧麻衣,这种记忆一直印在湛氏脑中,湛氏也希望陶侃不忘这段记忆,尤其是在陶侃功成名就后,一条史料说湛氏总是在陶侃的官服袖口缝一块布片,上写:“汝当作佳官,尽心恤民,毋忘着葛衫时。”而陶侃也不负母亲的期望,果然成为“佳官”,尤其他任职荆州时,路不拾遗,后人因此称他为“陶荆州”。

  欧母画荻,涵养俭孝仁爱之心

  庐陵历史上涌现出的“五忠一节”,按照时代顺序,第一位是我们熟悉的欧阳修,他的谥号是“文忠”。

  欧阳修名列唐宋八大家,这样一位大文豪却有一段连纸笔和书本都买不起的童年岁月。欧阳修四岁时,父亲过世。欧母郑氏这时三十岁,她带着欧阳修和其妹两个孩子投奔在随州为官的欧阳修叔父,这样虽然有了依靠,但生活远算不上宽裕。郑氏出身江南大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她为欧阳修的教育倾注全部精力,留下了“画荻教子”的佳话。原来,郑氏教欧阳修写字,没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怎么写字?郑氏就地取材,用一根荻管在沙面上写字。

  欧阳修的文章中,有一篇《泷冈阡表》,“阡表”即墓表,是记载墓主生平、表彰墓主品德的纪念性文字。这是欧阳修在其父欧阳观过世六十年后所写的,这时他的母亲也过世了。欧阳修手书的《泷冈阡表》碑刻今天还完好保存在吉安市永丰县,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欧阳观过世时,欧阳修才四岁,他对父亲的记忆基本来自母亲,因此论者指出《泷冈阡表》“文为表其父阡,实则表其母节”。

  欧母郑氏常用欧阳观的事迹教育他,期望欧阳修能继承父亲身上的俭、仁、孝等优点。欧阳观是一位“廉而好施与”的官员,俸禄不多,却仍然担心让钱财成为自己的累赘。欧阳观过世时,家中“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这意味着郑氏和两个孩子只能过苦日子。郑氏始终以俭约治家,后来日子稍有起色,对欧阳修说:“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欧阳修在而立之年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母亲陪他同去夷陵生活,全无愁容与抱怨,反而言笑自若,还宽慰欧阳修:“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通过母亲的讲述,欧阳修知道父亲是个孝子。欧阳观常常思念过世的母亲,岁时祭祀不辍,总是感慨祭品再丰富也不如父母健在时提供微薄的供养。母亲还告诉欧阳修,欧阳观为官时对于刑狱慎之又慎,常常为不能帮助治下的百姓免于或减轻刑罚而自责。母亲由这两件事,归纳出欧阳观做人处世的准则,将之传给欧阳修:“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侍奉父母不在于提供多么丰厚的物质,而在一个孝字,也许不能为所有人谋得利益,但重要的是保持一颗仁厚之心。

  欧阳修在人生暮年写作这篇文章并立碑,是因为他认为经历长时间的检验,他没有辜负母亲对他的期待,他在文章的最后自豪写道“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来自何处?来自母亲的教育、纯良的家风。

  文母俭勤,鼓励孩子为国尽忠

  庐陵“五忠一节”中的最后一位是文天祥,他谥号“忠烈”。史书记载,文天祥童年时,在故乡学宫中见到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塑像,这些乡贤“皆谥忠节”,他心生羡慕,立志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没不俎豆(古代祭祀用具)其间,非夫也”。

  文天祥日后不仅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而且更为悲壮。文天祥的选择,不仅受到时代的影响、先贤的影响,也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的父亲文仪和母亲曾德慈都教他以忠报国。文天祥的事业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业,而是与他有共同信念的一群人的事业,这其中他的家人付出极多,却容易被忽视。

  关于文天祥的母亲曾德慈,文天祥的弟弟文璧有一篇《齐魏两国夫人行实》,由此我们可知她是一位“生有挚性”的顽强女性,她以“俭勤”相夫教子,自己的吃穿用度十分简约,但在孩子的教育上从不吝啬,若是要为孩子延请名师,就是典当自己的首饰也愿意。文天祥和弟弟文璧没有辜负母亲的期待,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文天祥还高中状元。

  曾德慈默默支持文天祥的事业,一家人聚少离多。文璧就任惠州知州后,将母亲接来了惠州,行实写道“岁在丁丑(1277年),天祥自闽来谂,兄弟迭娱侍,意颇自适”,然而身处战乱之中,母子团聚的温馨时光注定是短暂的。更大的悲剧发生在第二年,这年农历九月,曾德慈在惠州军中感染疫病而亡,十一月,文天祥的长子文道生也病死在惠州。在此前后,文天祥的妻子、女儿或被俘,或死于战乱。

  文天祥与母亲感情深厚,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在被押送元大都的路途上,文天祥作《邳州哭母小祥》,所谓“小祥”指父母逝世一周年,他作为长子无法祭祀母亲,沉痛不已,他追忆母亲对自己的教诲,更加坚定以身殉国的志向:“母尝教我忠,我不违母志。”

  在第二年“大祥”时,文天祥在狱中写下《哭母大祥》,他做了一个梦,“夜来好梦归故国,忽然海上见颜色。一声鸡叫泪满床,化为清血衣裳湿。当年嫠纬意谓何,亲曾抚我夜枕戈。”枕戈待旦的典故不必多言,“嫠纬”即“嫠不恤纬”的典故,出自《左传》,嫠为寡妇,说的是寡妇不担心纬线少,织不成布,担心的是社稷倾颓而祸及自己与家人。文天祥的母亲懂得这一道理,因此坚定支持儿子的事业。

  文天祥在诗中感慨“古来全忠不全孝,世事至此甘滂沱”,他已下定决心慷慨赴死,若问平生憾事,便是无法亲自归葬母亲。他将这件事委托给了弟弟文璧,文璧在行实中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写归葬的过程,他完成了哥哥交待给自己的事,而此时文天祥已就义。

  母亲、父亲与孩子共同构成一个核心家庭,中国人历来注重父母对孩子的身教与言教,家风由此传承,细品中国人的家风家训,无不以贤为典范。见贤思齐,敬德崇仁,如此家风方能致远。(陈彧之)


原文链接:http://www.nxjjjc.gov.cn/xbnxjw/yw/202208/t20220812_58233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制网 lzfzw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