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廉政法制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民声民意 > 正文

留在心中的歌:吴雨初与牦牛的不老情

发布时间:2022-09-03    来源: 西藏党员教育网    作者:佚名

  今年5月18日,西藏牦牛博物馆在拉萨举行“国际博物馆日”综合文化活动。西藏牦牛博物馆创馆馆长、现荣誉馆长吴雨初在活动中向博物馆捐赠了一件自己珍藏的玉石牦牛作品。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他与牦牛一生结缘的许多感人故事。

  2011年春,首都机场,吴雨初再次飞往拉萨。这是他第二次进藏,又回到阔别20年的雪域高原。这次从北京进藏,是去筹建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牦牛博物馆,以表达他对西藏和西藏人民的热爱和尊敬。

  

  这是吴雨初在北京大学作“牦牛走进博物馆”专题讲座

  2015年3月,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在北京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要作题为“牦牛走进博物馆”的专题讲座。我闻讯后,前去此采访这位在藏相识20多年、令我十分崇敬的老朋友。

  吴雨初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亚格博”(老牦牛)。他是西藏牦牛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其微博“亚格博”,在新浪微博上拥有80多万的关注量。

  吴雨初“因为一场梦”舍弃了北京舒适的职位和生活,前往雪域高原,忙一件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儿。回忆起当初这个决定,他仅仅将之归于20年前的一场遭遇和20年后的一个梦。

  1976年,吴雨初大学毕业后从江西来到西藏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其中的12年是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氧气仅有平原一半的藏北草原度过。

  1977年冬,那曲地区(现那曲市)嘉黎县遭受特大雪灾,在乡里当文书的吴雨初和同事们从那曲地区往县上运送抗灾物资,汽车被困在白雪茫茫的阿伊拉山,没有食物,不能取暖,积雪高达4米,人处在绝望之中。

  那曲地区和县里通过电报获悉他们被困在阿依拉山的消息后,由县里组织人员烙了饼子想送过去,但无论是汽车还是马匹,都被雪挡住,没能送成,最后换成牦牛。被困5天4夜后,当看到一队牦牛从雪地里向他们走来,吴雨初和那些被困者都热泪盈眶。获救后的吴雨初从此把对牦牛的感恩之情深埋在心底。

  藏北人过去取暖、做饭和喝茶都离不开牦牛粪燃料。当年,吴雨初用大牛粪铲在牛粪铁皮炉上烤花椒,再把花椒装进牛皮信封里,拿酒瓶当擀面杖将它滚成碎末,倒进碗里与辣椒面混合制成“麻辣蘸水料”。虽有牛粪灰,但拌饭菜很好吃,每次拿出来,总被乡村干部和牧民群众一抢而空。

  特殊的经历让吴雨初对牦牛有着不一样的感情。1992年,他因为工作调动到了北京,尽管远离雪域高原,但他每年都要抽空回西藏看看,因为他忘不了西藏人民和那里的牦牛。

  2010年冬天,他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里的他第一次把牦牛和博物馆联系在一起,也是从那天起,他真正开始有了建设牦牛博物馆的想法。在他看来,这与其说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倒不如说,这是他多年来对牦牛的感情积累。

  他把自己的想法向西藏一些领导和学者做了汇报,得到大家一致赞同。中国文联副主席丹增感慨地对他说:“我就是喝牦牛奶、吃牦牛肉、住牦牛帐篷、骑牦牛长大的,我怎么就没想到建一座牦牛博物馆呢?”

  “保存牦牛文化物证,展示其千百年来所负载的民族历史文化。”带着这一理念,吴雨初不断与北京市有关方面接触。最终,牦牛博物馆被纳入北京的援藏项目。

  吴雨初辞去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职务,在离开西藏20年后,2011年6月7日再次来到西藏,成为北京援藏指挥部副总指挥,协调西藏牦牛博物馆的筹建工作。

  没有筹备费用,吴雨初自己设法解决。他四处奔波,没钱找钱、没人招人,逐渐成立了工作团队。

  万事俱备后,吴雨初又踏上“寻牛”之路。两年多时间,行程约3万公里,几乎走遍西藏和涉藏州县,收集和征集了2000多件藏品,其中40%来自藏族群众的捐赠,他将国有博物馆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在众多的捐赠者中,既有藏北牧民,也有京藏两地的爱心人士及海外人士,其中尼泊尔籍藏族老人次仁扎西一次捐赠88件藏品,包括古代用于军事、生产和生活的牦牛制品。

  最让吴雨初感动的是,家住那曲地区申扎县雄美乡的牧民石桑,听说拉萨要建以牦牛为主题的博物馆,一家人捻线编织,做了一顶牦牛毛帐篷,开了3天车,专程送到吴雨初的临时办公室。

  “一些牧民并不清楚博物馆是什么,但听说要建一座牦牛‘宫殿’,就愿捐出他们的珍藏,嘱咐我一定要把‘宫殿’建好。”吴雨初说。

  还有一位牧民,特意了解建牦牛博物馆需要什么资料,他开着自己的皮卡车,花两天的时间,从那曲拉来了一车东西,包括牦牛驮鞍、酥油桶等,而且分文不要。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才干捐赠的一个野牦牛头骨,经北京大学实验室用最先进的仪器检测,发现是距今4.5万年的化石,成为最早的牦牛实物资料。

  2014年5月18日也是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北京援助的西藏牦牛博物馆试运行,上千名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前来参观。

  

  这是西藏牦牛博物馆试运行时,吴雨初临时担当讲解员为观众作讲解

  这座历时3年,面积达8088平方米、总投资为1.1亿元的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吴雨初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牦牛作为青藏高原之宝,几千年来与藏民族相伴相随,成就了藏民族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高原的政、教、商、战、娱、医、文,并且深刻地影响了藏民族的精神性格,承载着藏民族的善良与勤劳、坚韧与厚重,成为青藏高原一个独特的象征和符号,也成为藏民族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的生命和力量源泉。

  西藏牦牛博物馆展厅分别从感恩牦牛、探秘牦牛、相伴牦牛、灵美牦牛四个方面来展示牦牛文化的深刻内涵,讲述“藏族驯化了牦牛,牦牛养育了藏族”的历史文化。

  

  这是观众在西藏博物馆参观

  为博物馆创作壁画的曲扎说,“西藏牦牛博物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个事情我们藏族没有想到、做到,但汉族兄弟吴雨初想到了、做成了,我非常佩服。通过西藏牦牛博物馆,他圆了自己的梦,也用实际行动保护、传承了藏文化。”

  2015年10月13日,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出品的藏歌乐舞《圆梦》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剧中,有一位在风雪中被冻坏了的摄影记者被一位藏族老阿妈所救,此情节就源于吴雨初一段真实的经历。

  那是1980年2月8日,已调至那曲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的吴雨初,由刚相识不久的好友、那曲地区中学电工次仁拉达陪同,到次仁拉达的家乡申扎县雄梅县“下乡”。

  藏北西部奇林湖(即色林错)刮来的刺骨寒风很快就穿透了吴雨初紧裹的老羊皮袍,几十公里的路把吴雨给初冻坏了。他使劲鞭打着自己胯下的马,先于拉达走了。在风雪弥漫的远处,有一顶黑色牦牛毛帐篷。他抽打坐骑,奔向那顶帐篷,像溺于海洋的人奔向孤岛。到达帐篷门口时,吴雨初被冻僵的腿已经不能支撑他下马了,几乎是从马背上直接摔到那顶帐篷里去的。这一下把帐篷里围着火炉的主人惊住了,那是一位老阿妈,袍襟里抱着一个婴孩,还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是被风雪冻坏的人,便手忙脚乱地把吴雨初扶在靠垫上,脱去了他的马靴,青年男子从襁褓中抽出一大把羊毛,靠近火炉烘暖,再把他的双脚捂住。

  “看着这样还暖不过来,老阿妈就把袍襟中的婴孩交给儿媳妇,凑过身来,把我冰冷的双脚放进她的袍襟里,用她的体温一点点地温暖着我这个陌生人。”吴雨初30年后眼噙泪水动情地说,“老阿妈那么慈悲,那么博爱,让我这一生都难以忘记!”

  几十年来,吴雨初的眼中总会闪过这一幕,他多次对拉达说,他没有从哪本书里读到过这样真实的崇高。说起拉达,说起拉达的女儿桑旦拉卓,吴雨初还与他们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友情。

  30多年前,吴雨初与刚从那曲地区中学初中毕业的10多岁孤儿拉达相识,并成为好友。拉达天资聪慧,靠着自己的勤奋,从申扎县小学考入那曲地区中学,最后留校当了一名电工。

  吴雨初担任那曲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后,将拉达调到文化局所属的群众艺术馆,并把他送到自治区话剧团学习灯光。

  吴雨初带着拉达去拉萨。那是拉达平生第一次走出藏北草原,第一次看见绿树。好学的拉达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他在拉萨除了学习灯光,还学习了藏语文。自从拉达调入那曲地区文化局后,两人几乎每天都生活在一起。抽调到基层工作组时,两人在偏远的乡村一待就是几个月。拉达经过几年自学,已是公认的高级翻译了,藏译汉、汉译藏、口译、笔译,都是一流。吴雨初与牧民交谈,他甚至把语气词都能翻译出来,吴雨初的一些简单藏语也多是从他那里学的。

  后来,吴雨初又把拉达送到西藏大学进修藏语文。这一次,他不但把藏语文作为工具来学习,而且广泛涉猎了西藏历史、宗教、文学,并与四川来的一名藏族女子结识,建立了家庭。

  再后来,拉达担任申扎县矿业公司副总经理,靠着勤奋好学,没几年他就把这个公司经营得红红火火。这期间,吴雨初已调到北京工作,拉达每次来北京,他都要抽空去看看这位汉族老大哥。

  2008年,吴雨初利用“五一”假期,急飞拉萨,去见他相识交往了20多年的藏族好友拉达。此时的拉达已患肝癌晚期,弥留时间不多。他俩促膝长谈,谈人生、说命运、忆往事。吴雨初在拉萨的3天,拉达的心情逐渐好起来。吴雨初和拉达约定:如果他走了,吴雨初一定将他的女儿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照顾。

  5月26日,吴雨初接到拉达去世的电话,忍不住为这位胜似亲兄弟的藏族朋友放声痛哭……

  两个月后,吴雨初再次去拉萨,履行他与拉达的生死之约:照看他的女儿桑旦拉卓,成为她的第二父亲。

  

  这是吴雨初在向负责展品管理的藏族女儿桑旦拉卓介绍牦牛皮挎包的制作方法

  拉卓在西北师范大学读书时,写给吴雨初一封电子信件,她说,“女儿此生有两位父亲,一位是出生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父亲;一位是出生在大都市中的汉族父亲……虽然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两位父亲,但你们拥有同一个女儿桑旦拉卓,爸爸我爱你们!”拉卓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帮助汉族阿爸吴雨初在拉萨筹建西藏牦牛博物馆,并负责展品管理和文献整理等工作。

  2014年,身着藏装、脸庞黢黑、操着一口流利藏语的吴雨初办理了退休手续,依然忙碌在西藏牦牛博物馆的繁重工作中。与此同时,还收获了副产品——60岁那年,他再学藏文,想弥补年轻时未能抓住时机苦学藏文的遗憾。

  吴雨初为此想了一个特别的方法,他把过去在藏北12年的真实经历,写成小故事,请藏族女儿拉卓翻译成藏文,拉卓一一念下来,他一有空就会跟着录音学。

  拉卓对汉族阿爸的学习成绩高度肯定。“他学得挺好的,很努力,每天早上、晚上都在听录音。”吴雨初却说,“我20多岁去西藏时,觉得自己是个大学生,要为改变西藏做贡献;60岁再去,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学生,什么都不懂,都要认真学,甚至语言。”

  吴雨初为学习藏语写下的这些小故事后来结集成《藏北十二年》一书出版发行。

  

  这是观众在首都博物馆观看《牦牛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

  2020年底,吴雨初从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的岗位上卸任了。此时,他所创建的博物馆已接待及赴北京、杭州等省市巡展的观众量达到了近百万人次。

  现任西藏牦牛博物馆荣誉馆长吴雨初说,“我是西藏牦牛馆终身志愿者!”

  正如吴雨初创馆时所期盼的那样,他实现了把西藏牦牛博物馆打造成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让它成为世界了解西藏的重要平台和窗口的一个个愿望;也实现了还他与牦牛不老情的一个个愿望!


原文链接:http://www.xzdyjy.gov.cn/folder967/yw/folder329/2022-09-02/20367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传媒广告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制网 lzfzw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326973820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