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科学家”的丹心铁骨
发布时间:2022-12-07 来源: 天津先锋网 作者:佚名
叶渚沛是我国化工冶金学科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创始人、首批中科院学部委员,曾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被时任中科院院长方毅誉为“人民科学家”。
矢志不渝、心系祖国的楷模
1902年10月6日,叶渚沛出生在菲律宾一个爱国华侨家庭。
1910年,少年叶渚沛随父回国探亲,目睹了祖国由于技术落后,造不出兵舰而备受欺压的境况,立志科技报国。
1921年,刚读完中学的叶渚沛与父亲深谈,希望到美国学习冶金专业,因为:“一个国家的钢铁产量,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富强程度。我国钢铁工业太落后,才造成近百年来被列强欺压瓜分的悲剧。中国富强太需要钢铁了!”
当年,19岁的叶渚沛赴美,先后在科罗拉多矿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联合碳化物研究所、中央合金钢公司等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工作。
在国外学习工作的十几年中,叶渚沛始终不改少时志,一片丹心向祖国。
1933年,他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回到战乱中的祖国。
叶渚沛十分关心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他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倾囊相助白求恩购置行装和医疗装备前往延安,秘密协助周恩来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公开“皖南事变”真相。
1949年,获悉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叶渚沛欣喜万分:“我们这些长期漂泊海外的游子,从此有了自己的国家,为祖国争荣誉、振兴中华的抱负可以实现了。”
于是在1950年,他毅然辞去联合国经济事务部高级官员的职务,踏上回国之路。
立足前沿、开拓创新的先驱
1953年,为解决国家对钢铁和有色金属的迫切需求,叶渚沛给毛主席写信:“请您给我一研究机构,使我能有机会做有系统的研究,发展国家重工业。”
1958年,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建立化工冶金研究所(过程工程所前身),叶渚沛受命出任所长。他领导组建了炼铁、炼钢、流态化、湿法冶金等实验室,针对攀枝花钒钛铁矿、包头稀土铁矿和大冶铜铁矿的综合利用等进行科技攻关。
叶渚沛提出“三高一喷”理论,发展了氧气转炉炼钢技术,组织了小型试验和半工业试验,并于1962年获原国家科委立项拨款2400万元,在石景山钢铁公司建造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为我国高炉生产技术水平和产量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开创性工作为今天过程工程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严济慈曾做高度评价:“叶渚沛同志知识渊博,学术思想活跃,在科学研究上善于运用多科学的综合观点,从国民经济全局考虑,并始终关注国家建设的需要。”
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表率
建国初期,在包头矿的开发过程中,叶渚沛与苏联专家的意见不一致,被扣上“反苏分子”的帽子。但是他本着对科学负责、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始终坚持综合利用包头稀土资源的主张。
在1952年的一次会议上,他通过大量数据资料,对比了两种方案的利弊,更郑重表示:“我们要对子孙后代负责,要珍惜包头矿产资源。”
针对转炉还是平炉炼钢的争论,他不惧压力、不畏权威,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最终使我国较早地掌握了先进的转炉炼钢技术。
1971年,叶渚沛写给毛主席的信中明确提到,“作为一个爱国者和现代重工业技术的专业人员,我对苏联专家提出的许多错误和有害于我们的冶金建设的建议,我不能保持沉默,我公开地给予反对。我知道这是冒险的,但我对党有无限的信任。”
这正是叶先生敢于质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11月11日《中国科学报》 张锁江/文)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文链接:http://www.tjzzb.gov.cn/xfgs/202212/t20221202_9426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杨扶青:扶助青年资助革命的实业家
- 下一篇: 祁东县:派强用好驻村工作队 聚力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