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洪都奏廉韵 赣水扬清波
发布时间:2021-03-31 来源: 江西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南昌,江西省会,古称豫章、洪都、洪州。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以惊人辞藻高度概括它的形胜“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并盛赞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流淌着红色基因的英雄城,人民军队在此诞生。清廉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让南昌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多彩。
滕王阁成奔/摄
清廉文脉贯豫章
南昌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汉高祖五年,刘邦令东骑将军灌婴率兵进驻南昌,次年设置豫章郡,南昌为郡治所在地,属豫章郡18县之首,寓意“南方昌盛”。
南昌的廉洁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条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温润着一代代品正德高的仁人志士。在历史长河中,他们不断将廉正修身、清廉忠直、廉以用权、克己奉公、俭约自律、廉洁治家、崇廉拒腐等优秀文化“道统”传承光大。
滕王阁是南昌的一个地标,也是南昌先贤廉洁之风的见证。王勃《滕王阁序》中“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让东汉豫章名士徐稚千古流芳。徐稚饱读经书,淡泊明志,廉正修身,推贤尚善,有过不诿,被世人称作“孺子先生”。尽管平日少与官场接触,但他尊豫章太守陈蕃为贤吏。而陈蕃也极推崇徐稚的人品,待他为座上客,专为他设一榻,别人不能享用。据载,在徐稚风范的教化影响下,豫章郡民风淳厚,道不拾遗。
除了滕王阁,人文荟萃的南昌还拥有600余处历史遗址,几乎每一处都承载着一个清廉故事。南昌市古名洪州、洪都,均由洪崖丹井引申而来。洪崖丹井亦是南昌最古老的名胜古迹,它因中国音乐鼻祖伶伦(洪崖先生)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洪崖先生系黄帝时代一位音乐大臣,他生活简朴,精通乐理,定了十二音律。后来到豫章,隐居西山,采药炼丹。
坐落于南昌梅湖之滨、定山桥畔的青云谱道院,是个典型的江西明清风格民居建筑群。该道院相传系净明道派创始人、晋代治水专家许逊所创。许逊生于南昌县益塘坡(今麻丘镇),晋太康年间曾任旌阳县令。作为治理鄱阳湖水患的水利专家,他曾提出,既要治水,更要治心;并深入灾区诛巨蟒,率众兴修水利抗御洪灾,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南昌赣江大桥以北不远处,有段大堤名曰“富大有堤”,与一位叫韦丹的历史名人密切相关。韦丹为政以克己奉公著称,唐元和二年迁任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使,总揽江西政务。为改善民生,发展贸易,他致力于整修河道,构筑河堤,并带头“计口受俸,委余于官”,即把自己所得俸禄,只留生活必需,其余上交官府,立起清廉形象;同时裁撤冗官,将节余的费用充公。
南昌市文港镇晏殊村至今保存着晏氏家庙、晏氏古井等众多历史遗迹,见证了晏氏先祖齐国宰相晏婴、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和南宋吏部尚书晏敦复等人的清廉事迹。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等名句的晏殊,虽官至宰相,但不尚浮华,俭约自律。据记载,但凡他阅完的书信、公文等,绝不轻易抛弃或烧毁,而是将封皮、空白无字的天头、地角、边条全裁剪下来,谨慎收藏好,以作草稿纸用。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谭惠如/摄
八一军旗映初心
南昌中山路380号,一栋雄伟壮观的银灰色五层西式建筑赫然醒目,这便是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它建成于1924年,原为江西大旅社,系当时城内首屈一指的豪华旅社。1927年7月下旬,贺龙率部抵达这里,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一师的名义将整个旅社包租下来,作为起义的总指挥部。
当时,在如火如荼的大革命中,国民党反动派突然举起“分共”的屠刀,致使中国革命命悬一线。7月中旬,刚组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委会决定: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发动起义。8月1日凌晨2点,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坚强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党所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两万余人,在南昌城头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官兵舍生忘死,经4个多小时激战,占领了南昌城。
南昌,由此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八一”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符号,“军旗红”成为这座城市最靓丽的色彩。而起义领导者更是在此留下了廉洁担当的生动事迹。
前委书记周恩来忘我工作,给起义官兵树立了光辉楷模。粟裕曾回忆,“在南昌担任警卫任务期间,见到恩来同志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那间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甚至到天明。”
贺龙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大革命时期,他就是功勋卓著的北伐名将,军衔中将。起义前夕,并非共产党员的贺龙毅然抛弃荣华富贵,果敢地站在中国共产党和劳苦大众一边。家族有些不理解的长者为此还曾指责他:“皮鞋不穿穿草鞋,硬要跟着红脑壳”。朱德一向严于律己,同士兵一样过着简朴生活,和士兵一样吃大锅饭,一样着灰色粗布军装,一样肩上扛步枪。前委会委员恽代英有坐骑,但他不骑,让给伤病员骑,一直坚持步行。
南昌起义彰显着人民军队救国救民的初心使命。1959年1月,贺龙重访位于南昌子固路165号的指挥部旧址时,曾动情地说,“那是(1927年)7月31日下午4点,我把营长以上级别的军官都找来了,讲了四点:一是国民党已叛变了革命,国民党已经死了;二是只有跟着共产党走,中国才有希望;三是党已经决心领导武装暴动,解放人民;四是我已下决心跟共产党走了,愿意跟党走的可以留下继续革命,不愿意的也可以走。”朴素话语,鲜明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初心使命。
绳金塔全景。绳金塔自唐代始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南昌市最高的古典建筑。
清贫精神励后人
坐落在南昌北郊梅岭山麓的方志敏烈士纪念园,是方志敏的长眠之地。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创建赣东北苏区。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不幸被捕,同年8月6日在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近6个月的时间里,南昌这座城市,见证了一个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信仰的坚守和凛然气节。
面对游行示众,他镇定自若:“自问是一个清白的革命者,一世没有做一点不道德的事,何所愧而不能见人?”面对尊官厚禄的利诱,他铁骨铮铮:“我不爱爵位也不爱金钱!”“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栗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窝似的住所……”
敌人要他写“供词”。方志敏以手中纸和笔作为战斗武器,以热血生命写就《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狱中纪实》等遗著,对他清贫担当的人生作了深刻概括,留下了“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等名言,成为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南昌还是方志敏长期学习生活的地方,因此也目睹了一个革命者的担当奉献、清贫操守和精神世界的丰富。1919年方志敏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因学费、生活费没着落,父亲为此东拉西借。1924年9月,方志敏在南昌开办明星书店和黎明中学,为筹措经费,他依靠堂弟方远杰把上饶弋阳家中的粮食拿出来变卖,再换成银洋。1927年6月,方志敏、缪敏结婚,“婚礼很简单,只是叫几个同志吃了一顿饭。”几天后,方志敏就化名李祥松,告别新婚妻子,搭乘小火轮溯赣江而上,投入吉安的农民运动。
方志敏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但他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他曾自拟一联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并以“松柏竹梅兰”分别为他几个子女取名,以示清廉节操与高尚志趣。
洪都清风劲,赣水碧波远。千年来,古老洪城孕育的清廉文化传统,在岁月洗礼中磨砺积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南昌做大做强做优大都市圈、打造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的“南昌样板”,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奋进能量。(作者:南昌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贺龙的党员登记表
见证革命初心的党员登记表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展柜里,有一张已泛黄的党员登记表格外醒目。它是贺龙革命初心的生动见证。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大肆屠戮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面临被赶尽杀绝的危险境地。当时,尚不是共产党员的贺龙,断然舍弃国民党给他的高官厚禄,率部参加南昌起义。此时,蒋介石、汪精卫都对其百般拉拢,但贺龙不为所动。
1927年7月28日,周恩来把起义计划告知贺龙并征询其意见,随即又以前委名义任命贺龙为起义总指挥。贺龙坚决表示完全听党的命令,服从党的指挥。
起义胜利后,部队随即南征广东。临走前,贺龙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些生活用品,如红花边茶具、青花瓷笔洗、绿地五彩牡丹凤鸟蒜头瓶等全捐赠给宏道中学校长刘屏庚:一是为致谢,因为当年贺龙指挥部设在宏道中学;二是为表达自己与锦衣玉食的生活决裂。
当年9月初,在起义军南下到达瑞金时,贺龙入党的心愿实现了,正式登记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目前,尽管登记表已经泛黄,但它仍清楚记载着入党时的若干细节。在填写“动产、不动产、现金各多少”时,贺龙写道:什么都没有了。“在工农军政各界有什么社会关系?他们对革命的态度怎样?”贺龙写道:以前的社会关系,参加革命后都不来往了。这看似云淡风轻,却再次印证了他为革命放弃荣贵、一心跟党走的坚定信仰!
南昌起义是贺龙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而这张党员登记表则是他革命初心的生动见证,教育激励人们永远“铁心跟党走”。(戴和杰)
原文链接:http://www.jxdi.gov.cn/gplz/202103/t20210330_97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