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发布时间:2021-04-13 来源: 贵州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特殊而顽强的生命力,不仅提振信心,令人鼓舞,而且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历史,尤其是不能忘记我们党的历史。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记载着党的独特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群众优势的形成过程,凝聚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奋斗凝结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南湖红船到中国号巍巍巨轮,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最终发展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特殊而顽强的生命力,不仅提振信心,令人鼓舞,而且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革命暂时陷入低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当时的红色区域处于敌人重重包围、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之中,一些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
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坦诚写道: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全国革命形势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起来;和敌军打仗,不论哪一军都要硬打,没有什么敌军内部的倒戈和暴动。……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后,红四军为打破闽粤赣三省敌人对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会剿”,决定转战江西。毛泽东率领第二纵队断后,阻击从龙岩方向来的敌人。1930年1月5日圆满完成阻敌任务后,毛泽东开始思考事关中国革命前途和全局的问题。在古田镇赖坊村一间简陋的房间里,他秉烛夜书,给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写了一封长达六七千字的回信——《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
当时,林彪对革命形势的悲观情绪具有一定代表性。1928年5月18日在瑞金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讨论时局和行动计划时,林彪主张在粤赣边界区域流动游击,遭到毛泽东批评。1930年元旦,林彪给毛泽东和陈毅写信,除祝贺新年外,还陈述了对中国革命前途的看法。对此,毛泽东十分重视。他想利用这个机会,以党内通信的书面方式,对悲观情绪进行一次系统批评,同时阐明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前途的看法。
毛泽东的这封长信,从分析国内的政治形势入手,阐述了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提出了坚持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方针政策,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毛泽东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毛泽东还要求,这封信不仅传送给林彪,而且要求红四军政治部把这封信公开印发,供全军阅读和学习,教育红四军所有党员和广大干部战士。
毛泽东的这封回信后来被改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继《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之后又一篇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马列主义著作,标志着中国革命以农村为中心,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确立,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力。毛泽东对于革命形势和发展前景的科学预见为党的路线方针制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雄辩地证明了只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革命的规律,便能很好地把握革命发展的趋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文后1年多,即1931年秋冬之际,红军连续挫败蒋介石的三次“围剿”,使赣西南和闽西南大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革命高潮迅速到来的预见逐渐成为事实。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山沟沟里的马列主义最终引领中国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星星之火最终以燎原之势燃遍了整个中国。毛泽东对于东方社会革命形势的分析,对于“中间地带”革命道路的设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道路的探索,也为当时世界各国特别是亚非拉国家进行革命,争取民族解放,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提供了经验借鉴。这一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
历经90余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所蕴含的精神信仰、思想认识、创新探索、价值导向、科学思维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起着统一思想、资政育人的作用。特别是文末,毛泽东以诗人般的豪迈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发出呐喊:“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乐观积极的语言,照亮了党的前进方向,坚定了战士们的信念,成为激励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壮丽诗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体现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思想精髓。一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的文章就是针对具体、实际问题而写,在基于对中国国情和革命形势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做了科学预见。他一生所作出的正确决策,都不是建立在单纯的观念或者一厢情愿的感情之上,而是来自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建立在详细调查研究基础之上。
二是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信心不是凭空生成的,而是用矛盾观点分析问题形成的。毛泽东既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国内各阶级各阶层与反动势力及帝国主义的矛盾,交互作用、相互激化,又指出了从矛盾特殊性看,革命态势不尽相同,在西欧做不到的,在中国却可以做到。
三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眼前力量对比只是现象,内在发展实力才是本质。军事问题只是表象,本质上是政治的延伸。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把科学的预见建立在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上。
四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相信人民。这篇文章中,“群众”一词出现多达23次,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民立场、群众史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在世界政治多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信息网络爆炸化的今天,蕴含在人民群众中的深厚伟力同样是推动事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一切反动势力最终会被人民所倾覆并退出历史舞台,同样是颠扑不破的铁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党史学习教育不是就党史而谈党史。面对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面对穿越时空的经典文献,最终要掌握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待历史,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用历史之光照耀前进之路。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xwhc/yw/202104/t20210413_67778466.html
- 上一篇: 六盘水:丰富学习载体 抓细抓实党史学习教育
- 下一篇: 黔东南:打出“组合拳”推动巡察整改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