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文摘》、七一客户端报道】史迪威与中国远征军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28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抗日战争期间,有“中国通”美誉的约瑟夫·沃伦·史迪威将军,放弃美军驻欧洲部队总司令职位,来到中国,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他开辟了世界屋脊的驼峰航线,建设史迪威公路,为中国抗战提供援华军事物资,协调同盟军关系,作出历史贡献。
在重庆期间,史迪威将军指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取得了对日作战的同古保卫战胜利和仁安羌大捷。这位富有传奇色彩、会说一口流利中国话的美国将军在重庆多年,他身上究竟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呢?
重庆像一座迷宫,街道与房屋平行
在40多年的军职生涯中,史迪威在中国任职13年,5次来华访问。他第一次到中国是在1911年11月,那时他28岁,后陆续担任美国驻天津第15步兵团营长、代理参谋长、美国驻北平使馆武官等职,他最后一次来华任职的地方是重庆。
1942年3月3日,史迪威抵达重庆,飞机降落在长江边上的混凝土跑道上。史迪威下飞机后,爬上365级石阶的住宅。这栋住宅在嘉陵江的岩岬上,一楼紧贴街面,另外三楼可以俯视江水,有一个屋顶平台,上面种花,有一个游泳池,还可见江面的壮丽景色。
此时,日本正在进攻缅甸,史迪威写下了在缅甸的战略计划和中国远征军的行动计划。不久后,踌躇满志的史迪威收到了让他指挥部队的计划,但没有实权。
在重庆,史迪威迎来了他59岁的生日,他觉得不是“一切无望”,在宣布他任职的第一个记者招待会上,他信赖“我的部队”即中国军队,“我们生命中最快乐的日子将是中国、美国军队一起进入东京的那一天”。在史迪威59岁生日那天,他还收到了马歇尔将军发来的贺电,电文说:“你在中国对于总统和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安心因素。”
史迪威没有尚方宝剑,行动受阻
1942年4月5日,史迪威到达缅甸,英国人以模范的礼仪,让缅甸步兵队吹奏风笛来欢迎他。但史迪威的官职是“同盟军总参谋长”,不是以前拟定的“赴缅远征军总司令”,这意味着他在军队里的命令只能算建议。
在此期间,中国军队为保住缅甸战场,在各方面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与日本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
5月,缅甸战场失守,中国最后一条陆上国际通道被切断。此时的史迪威制订了打回缅甸的计划,希望把中国部队转移到印度,在美国指导下受训,装备起来,作为反攻的特遣部队。他要证明中国军队只要领导有方,能打胜仗,能挽救自己。
此时,史迪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计划上,他说:“如果我们能把10万中国军队弄到印度去,我们也算有收获了。”他立即电告马歇尔将军,要求给予支持和提供物资。他坐在破旧的电风扇下,告诉合众社记者贝里根,他要重新打通滇缅公路。
临危不惧的性格,创造奇迹
由于战事突变,史迪威让大部分下属坐飞机离开缅甸,他自己则留下驻守。
有一天傍晚,指挥总部飞来一架美国运输机,驾驶者是凯莱布·海恩斯和罗伯特·斯科特上校,这是才成立的中国空运队。美国运输机是没有武装的DC-3型,他们收到阿诺德将军的电报,要他们把史迪威及其参谋人员撤出来。
当他们进入指挥总部时,看到史迪威戴着旧帽子,伏案挥笔。斯科特上校对史迪威说:“先生,阿诺德将军派我们来搭救你脱离险境。”这时,抬头的史迪威面容憔悴,他拒绝了斯科特上校的特殊优待。此时,瞠目结舌的斯科特上校说,他们在距指挥总部20英里(约32公里)的地方,看到日本军队向这里走来。
史迪威不为所动。自从中国远征军的战事失败以来,他一心一意要同中国军队一起撤出。在他看来,作为指挥官的责任就是如此,不容许逃避职责。他欢迎运输飞机来撤走他的部下,但他则要坐火车、卡车、吉普车等去联系中国军队。
史迪威安排总部和部分下属,让他们坐飞机离开缅甸,自己则带着115人的队伍离开了指挥部,在附近的村落里雇佣挑夫,把重要文件挑起、背着,向印度方向的丛林、莽原走去,开始了艰难行程。史迪威走在前面,他定下了行军速度,每小时休息5分钟。从第一天起,缅甸恶劣的行军环境使一些人染上了疟疾和痢疾,他们身体虚弱,史迪威把休息时间延长为10分钟。
为了节约粮食,史迪威下令口粮减半,并指定专人管理,每次吃饭,他都是最后一个。在经过17天的艰苦跋涉后,一行人终于到达印度的英帕尔,史迪威凭着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纪律,把他的队伍带出缅甸,在缅甸撤退时,没有一个人死亡。
后来,史迪威及其一行人从英帕尔的山区,换乘卡车、火车和飞机,最终到达印度新德里。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56184.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档案里的纪律故事|西南区第一个公务员纪律规定
- 下一篇: 档案里的纪律故事|档案见证人民军队铁的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