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岂能找“平替”
发布时间:2024-10-30 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平替”是一种推崇用平价产品替代高价大牌产品的消费现象。生活中,找“平替”可以实现花更少的钱购置大牌替代品来取得更具性价比的消费体验,是一种良性的消费心理之变。而在一些具体工作中,找“平替”现象往往容易被异化为投机取巧、降格以求、表面应付,导致出现只重形替、不重神合的情况,这样的工作开展方式与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格格不入,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在当前各地推进基层减负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就比较热衷于找“平替”。对于减轻工作群、签到群、通知群等指尖上的负担“偷梁换柱”搞变通,刚解散了微信群,又找到了钉钉群等“平替”;对于精文减会的部署只行其表、不就其里,多份文件被一份文件替代,多个专题会议合并为一个会议套开,但一份文件却含有多个附件,一次会议部署多项工作,看似文件发得少了、会议开的频次低了,基层的负担压力却没有实质性的减轻;对于摘牌赋能的要求摘牌不摘责、治标不治本,一纸督办文件或者一次会议要求都能“平替”墙上琳琅满目的牌子,成为让基层继续承担相应职责和工作事项的新“包袱”。对于“四不两直”等优化调研形式的举措,“平替”为临时打招呼,提前一天甚至一晚得知将有上级部门调研的基层,无不是通宵达旦准备材料、争分夺秒熟悉点位,只求汇报得精彩、调研得满意。就工作强度而言,工作压力没减轻、材料没少准备,开展工作的时间却大幅压缩,负担“越减越重”。
基层减负找“平替”本质上仍是形式主义和作风痼疾,看似是在费心尽力找“平替”、谋“出路”,想要把减负的要求落实好。实则“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无形当中为狠抓减负要求的落实松了一道口子,透过这条缝,减负的要求表面上看是有了着落,但终归只是形式上的替代,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内在要求被全然置之事外,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基层减负找“平替”,不仅减不轻负担、提不起效能,反而让基层空欢喜一场、挫伤积极性。
减负就要真减负、求实效。推动基层减负真正作用于基层、造福于基层,必须着力破解为减而减、形式减负的找“平替”现象。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从思想深处将谋划减负的举措与贯彻减负的内核有机融合,坚决摒弃“开会发文等于抓落实”“急催现要”“层层加码、处处留痕”等陈旧观念和政绩冲动,深挖材料写不完、表格填不尽、会议办不停等问题表象背后的耗费基层精力、束缚基层手脚的形式主义难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真正给材料报表“挤水”、为督查检查“瘦身”、帮指尖之负“解压”。要健全完善基层权责清单,从制度上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通过明晰权责边界、划分条块事权、理顺职责关系,推动基层资源更优化进行配置、更高效整合统筹,杜绝将基层作为责任转嫁的替代品,不断放大“为车减负”“为马赋能”效应,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层层督考、加码留痕等超载运行、负重运转中解放出来,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曾奕澎(昆明市盘龙区委组织部)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10/24/46121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严以修身 做到“八小时内外”一个样
- 下一篇: 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既要唯实,也要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