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汇川洗马路仁和苑社区:“青春心向党”党建带团建带队建的社区实践
发布时间:2024-11-12 来源: 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遵义市汇川区洗马路街道仁和苑社区党组织坚持党建带团建带队建,聚焦少先队员、共青团员、青年党员三类群体,动员辖区269名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回家”报到参与社区治理实践,形成了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融合共建,健全组织体系
一是头雁领航带头履职。社区始终把“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作为工作主线,由社区党总支书记带头履职,主抓业务,把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纳入社区党建工作体系一体推进,每年至少给青年党员和团员上一次党(团)课,常态化开展主题团日、主题队日48次,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政治认同。二是建强组织有效牵引。成立社区少工委,充实配强社区团组织班子5名,以“名城先锋·党员义工”党建载体为延续,探索打造了“名城先锋·党团青社”团建品牌和“名城小先锋·社区小主人”队建品牌,打通联系、服务、引领少先队员的“最后一公里”,助推仁和苑社区红领巾假日中队荣获2023年度全国红领巾中队。三是上下联动精准赋能。按照“项目共建、品牌共创、难题共破”原则,形成“专人负责、分片包干、提级审核”工作模式,定期下沉开展社区青少年发展状况及问题调研,进一步畅通区直部门-街道-社区三级资源输送,实现区级-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推动队伍、项目、阵地、资源直达社区。
创新机制,健全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服务内容。把推进“社区青春行动”与参与服务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整合“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和“希望小课堂”两大项目资源,创新开设8个主题实践活动项目,引导青少年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学校放学、社区开学”已成为社区青少年的共识。2023年5月,社区荣获全省“希望工程·陪伴行动”优秀项目点。二是创新服务岗位。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组织青少年认领10类志愿服务岗位,让他们常态化参与为老服务、民主法治、爱国主义教育等社区实践。2023年6月,仁和苑社区挂牌成立贵州省首个“社区诉源治理工作室”,与市“两院”、诸多律师事务所签订党建共建协议,60名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被聘为“普法小先锋”。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建立“双向派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团员和少先队员接单,组织晒单,居民评单”的“五单制”服务模式,让青少年成为参与社区各项事务的主干,社区“年轻力”不断显现。截至目前,社区已接到“居民点单”998单,完成需求清单992单。
多元共育,健全人才体系
一是建立一套共育模式。聚焦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扎实开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建立“社区—网格—楼栋”三级共育培养模式,依托青年大学习、“红领巾广播站”等平台,以网络学、团课学、实践学等形式分类开展青少年教育引导5400余人次,帮助青少年走好政治培养的第一步,把更多的“好孩子”培养为党的“红孩子”。二是建立一份纸质档案。建立数据化管理机制,对到社区报到的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建立“一人一档”,并将他们参与社区实践的情况作为分批入队、推优入团、推优入党的参考依据。截至目前,已成功推荐5名少先队员加入团组织、推荐6名共青团员加入党组织,选拔4名社区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党组织考察培养。三是选树一批先进典型。主动挖掘、培养、选树一批优秀青年,涌现出抗疫青年、扎根基层一线青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等先进典型79人。每年通报表扬一批“名城小先锋·社区小主人”,并向参加“社区里的夏令营”青年志愿者所在学校去表扬函,先后推荐10人参加区级以上优秀共青团员等评选,源源不断为党输送健康有活力的新鲜血液。
整合资源,健全保障体系
一是组建团建联盟“联资源”。凝聚社区共驻共建单位力量,先后联合医院、学校、税务、烟草、媒体等15家单位共建“党团青社·团建联盟”抱团发展、交流合作,在社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开展各类主题活动24次,实现“服务共办、联组共学、人才共育、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典型共创”,进一步变“服务对象”为“工作力量”。二是办理民生实事“解难题”。常态化联系大学生、楼栋青年、外卖、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青年群体427名,制定“青年急难愁盼”需求台账和“我为青年办实事”台账,通过引进托育中心、推荐就业岗位,设立青年驿站等方式,为青年解决“带娃难”“就业难”等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15件,青年群体的获得感不断上升。三是丰富实践活动“暖民心”。常态化开展“青春五四跑”“社区里的夏令营”“党旗、团旗、队旗”传旗仪式等主题活动12次,并组织30名来自汇川区偏远乡镇的进城务工子女、建档立卡脱贫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以及“小主人”代表前往北京协和医院参加“京黔协行·童心筑梦”暑假研学活动,更加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
党建强基铸魂,团建凝聚动力,队建培育新人。通过对党团队育人链条的“三个一体化”打造,进一步强化了党的领导、培养了青年团员骨干、激发了少先队员活力,有效提升组织保障、完善规章制度、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活动开展,打通了学校与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信息来源:遵义市委组织部
一审(撰稿人):陈子瑶、郑梅
二审:肖殿瑾
三审:陈远龙
编辑:彭珺瑞
原文链接:https://www.gzzzb.gov.cn/zzjs/jcdj/20241111/20241111_89859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