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史今读】勤政一生的包拯
发布时间:2021-10-25 来源: 安徽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勤为百业之基,勤政更是官德的具体表现。那么官员如何做才是勤政?清朝人说:“黾勉从公,夙夜匪懈,谓之勤。”意思是说官员处理公务要毫不懈怠,从早到晚都要勤勤恳恳,这才算的上勤政。
综观包拯的勤政,其主张做官要勤于政务,事无留滞,并且政有条理,他认为为官者只有勤政敬业,才能造福于民,所以自他一上任,就一心扑在了工作上。每天一睁开眼,满脑子中就是如何审案件、理赋税、谋改革。
包拯一生任职多次变迁,不仅担任过地方官,如天长县知县、端州知州,庐州知府等,也担任过京官,如监察御史、台谏官、以及三司使和枢密副使,其官职从八品至三品,职责涉及民政、监察、理财、军事等诸多方面,他的勤体现在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放在百姓身上,关注民生的疾苦,他坚持察访民情,兴利除弊,可谓是百事操劳、呕心沥血,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求实进取的精神,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一生向皇帝上报了一百八十多篇奏章,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边防等多方面。
包拯在处理政事时,非常勤奋,不辞劳苦。他一直认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在任京东路转运使时,登州(今山东蓬莱)铁冶户姜鲁等十八户,多次申请家贫无力炼铁,每年只是变卖家产,买铁缴纳给官府,请求依法撤销他们的冶铁户籍。包拯不但派人前去调查,而且亲自从宋州(今河南商丘)出发,风尘仆仆,一直巡察到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等地,对姜鲁等十八家贫困冶铁户,一家一户作了仔细访问调查,当他了解到姜鲁等十八家确实是因为贫困,多年没有冶铁。于是,多次上奏朝廷,请求撤销他们的冶铁户籍,这事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直至他离任之后,还坚持上书朝廷,最终撤销了他们的冶铁户籍。这在包拯的一篇《乞开落登州冶户姓名》奏章中详细的记载了此事。
包拯认为做官一日不勤奋,就会误事、坏事。官员要以天下为己任,在他看来,为官者一年放假多天纯属是浪费时间。为此,他在《请减节假日》的奏章中阐述,宋代官员休假制度太为宽松,为了使百官有更多时间勤于政务。他建议,冬天以及寒食节前后,皇帝虽不上朝,但两府官员要正常上班,遇皇上出行或宴会的第二天,如遇正常假期便合并休息,不再补假;瞻仰先帝遗容、遗物后照常上班,不得早退。宋仁宗皇帝读了包拯的奏疏之后深感欣慰,马上下令缩减官员的休假时间。在古代,像包拯这样勤于政事的官员,恐怕为数不多。
勤政应该是古今官员都应具备的最基本品格。官员只有做到勤于政事,才能有所作为,官员只有勤政,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卢萍)
原文链接:http://www.ahjjjc.gov.cn/lsjd/p/9635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 【廉史今读】家训见于细微
- 下一篇: 【廉史今读】一口米缸见证群众纪律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