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正在呈现全面真实立体的国家形象
发布时间:2021-03-31 来源: 廉韵津沽 作者:佚名
近日,纪录片《中国》正在芒果TV、湖南卫视热播。与以往大多数纪录片不同,《中国》不局限于某一段历史、某一个主题或者某个事件的讲述,而是以“人”的视角回到一个个历史现场,挖掘从春秋时期开始,对今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和故事,并通过电影化的拍摄手法,再现中国历史群星的个人选择及闪耀瞬间。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近年来,展现国家形象的纪录片在创作视域上不断扩大、创作手法不断丰富,中国的国家形象也愈加清晰完善。如今,无论是在国内观众的认知中,还是在国际社会的舞台上,“中国”二字承载着厚重的内涵,也正在拓展外延,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喜爱。然而,如何拍好一部讲述中国的纪录片,如何向世界呈现全面、立体、真实的国家形象,是创作者一直在探讨的课题。
全景式呈现,探寻文化自信的独特打开方式
近年来,以《航拍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用全景式的俯瞰、航拍视角破题,兼顾全方位的点位覆盖和多样化的地貌类型,带领观众感知既熟悉又新鲜的中国大地。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美食类纪录片,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和饮食文化。以《超级工程》为代表的科学工程类纪录片,聚焦国内重点尖端科技工程,将那些建筑过程中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场景纳入纪实镜头。以《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为代表的政论型纪录片,全景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生动讲述激荡人心、打动世界的中国故事。
面对“呈现中国形象”这一时代命题,很多纪录片创作者的做法是选择一个视角或领域,辅之以匹配契合的手法予以呈现。除了以上类型,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更是重要组成部分。
近期正在芒果TV及湖南卫视播出的纪录片《中国》则在众多以时间为轴、以朝代更替为篇章的历史纪录片中更加深入思考,将“人”这一元素凸显出来,以孔子、孟子、嬴政、刘彻等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为讲述对象,以个体的经历和思想为切入点,刻画出时代群像,串联起历史脉络。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赵如涵表示:“纪录片《中国》梳理了从春秋时期到盛唐期间,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以及相关故事,探寻‘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此类历史题材纪录片,不仅要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历史脉络,更要让观众从历史的维度中审视现实,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国家形象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对其他国家认知和态度的重要了解途径。而纪录片作为一种“非虚构”的媒介形式,具有对一个国家的各方面进行较为完整地呈现与记录的功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航拍中国》《星空瞰华夏》再到正在热播的《中国》,这些纪录片从不同角度全景式诠释了中国的国家形象,用一幅幅生动多彩的画卷,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也让当代的中国人,在影像中探寻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自信的源泉和密码。
话语体系切换,革新中国形象的传统叙事表达
纪录片对国家形象的建构,切忌生硬的灌输和说教。纪实影像搭配专家访谈,是很多纪录片的常用表现手法,即使融合了“以小见大”“多视角人称”等,在讲述时也容易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前些年,纪录片《河西走廊》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它改变了以往单纯讲述历史的传统思维方式,没有采访,没有纪实段落,完全用解说与音画牵引,采用剧情纪录片“虚实结合”的叙事结构来再现历史、勾连当下,演绎河西走廊乃至丝绸之路的文化与历史,成为一部电影式讲故事的纪录片。
由《河西走廊》原班人马担纲总制片人的纪录片《中国》采用了情景再现、去剧情片化的方式,让演员饰演历史人物、还原历史故事,让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熠熠生辉。例如,纪录片伊始,早年间孔子拜访老子时,高谈阔论、意气风发,那是年轻气盛的雄心勃勃;后来孔子在杏坛开始讲学,在传授知识中他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晚年的孔子走遍列国却四处碰壁,影片将演员脸上的沧桑、失望甚至怀疑的瞬间精准捕捉,将孔子及其弟子们颠沛流离的境遇细致刻画,观众从这些富有情感的表现中更能够理解孔子的一生所求以及儒家思想的缘起和内涵。
在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赵睿看来:“场景再现能够给予个体情绪充分的表达空间,一方面更易推动情节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片中人物的命运感让历史人格化,让观众随历史人物经历心绪起伏。纪录片将历史课本中、史料记载中的文字变成了镜头下的丰富色彩,历史也随之有了更加立体化的呈现,影片的演绎也不再囿于历史影像黑白枯燥。”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中国》没有单纯延续常规的影像表现,而是打破纪录片与影视剧的视听语言壁垒,融汇戏剧舞台的假定性和象征性手法,建立起鲜明的、自成一系的美学风格。《中国》制片人李东珅表示:“《中国》用假定性来表现真实感,用不合理来表达合理性。”纪录片《中国》以历史一以贯之,打破了观众对于历史纪录片沉闷枯燥的刻板印象。全电影化的声音制作模式与画面构成散文诗般的场景,在展现独具一格的东方美学的同时,不断革新中国形象的叙事表达。
文化走出去,纪录片正在发挥国家相册的重要作用
在国际传播中,纪录片承载着国家相册的功能。这些年来,中国纪录片通过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等多种手段,让中国故事走出国门,拥抱世界,在建构跨文化语境下立体多元的中国形象过程中,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一部纪录片能否顺利进入国际市场传播,关键在于能否让国外观众产生共鸣。纪录片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不能只“求异”而忽略“求同”,还应注重研究国外受众的心理、口味和欣赏需求,增强与国外受众的共通性和心灵沟通。纪录片《做客中国——遇见美好生活》以“精准扶贫”作为切入点,融入外国主持人共情参与的形式,尝试用国际视角解读、聚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用国际眼光来呈现中国精准扶贫的发展成就。用第三人称讲述的方式,通过体验互动等环节,建构了他者视角下的国家形象。正在热播的《中国》以中国思想和制度为主线展开讲述,艺术性和戏剧结构降低文化折扣,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将更多唯美留在外国观众的心中。
为了让纪录片能真正实现走出去,让更多外国观众能在讲述中国人文和历史的纪录片中找到共鸣,《中国》以更开阔的国际视野观照创作,例如日本著名音乐家梅林茂参与了整个音乐的创作等,与国际知名创作团队合作,在保证视听效果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试图进一步突破文化交流的壁垒。
近年来,一部部优秀的国产故事纪录片应运而生,借助纪录片这一国际通行的传播语态,积极向世界讲述着生动有趣的中国故事,展示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博士后刘黎明看来,“一部好的纪录片可以唤醒观众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更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国家形象的一次影像建构”。当下,中国纪录片发展正迎来大好机遇,一大批优秀纪录片走出国门,以精良的制作水平、国际化的创意表达、专业化的传播手段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受众,让世界读懂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张淼)
原文链接:http://www.tjjw.gov.cn/html/lyqf/2020/12/16/78180.html
- 上一篇: 江郎山上话御史
- 下一篇: 戒奢从简:宋代饮食风气与节俭观念的提倡